阅读《缓慢的力量》,完成下列各题。 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红作家麦家,颇有这样的风采。其长篇小说《解密》、《暗算》,写了10年,一推出便震撼文坛。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缓慢的力量》,完成下列各题。 |
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红作家麦家,颇有这样的风采。其长篇小说《解密》、《暗算》,写了 10年,一推出便震撼文坛。麦家曾说:“虽然我花了十年才写成一部作品,但相对于那些10年推出5部作品,到最后一部都流传不下来的人而言,我比他们更接近成功。”可见,缓慢是有力量的。 ②缓慢而有力量,然此功难持。浮躁难耐,繁华撩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没几年,人们觉得惬然快意。对于慢,则不屑一顾,以为慢慢吞吞就是窝窝囊囊,慢了无人可识君。他们信奉流星一划也耀眼,尽管闪得快,逝得也快;喜好昙花一现也风流,尽管开得快,败得也快。所以,持缓慢功夫,不是另类,却须得有大境界、大志向、大耐性的人才做得到。 ③“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写作就是“慢慢写”。舒立撰文回忆,这个“慢慢写”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落笔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打腹稿”,深思熟虑、构思妥当后才动笔;二是落笔时斟酌再三,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为了“图慢”,他特选择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写字,这样在写字时必须屡屡中断、频频蘸墨水才行。另外在字体上选择魏碑体,这种字的特点就是必须一笔一划地写,写得十分工整,很难写得快。由于这样“慢慢”地写,一天只写一两千字,但成功率几乎为百分之百,一遍就行,无需修改。他的手稿篇篇都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堪称艺术品。 ④由此看来,快和慢是对立的统一。慢之力,在于目标如一,锲而不舍,滴水穿石,铁杵磨针;在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慢工出巧匠,慢工出细活”。清醒的慢,不是故意的耍懒蹭滑,不是天生的愚笨迟钝,而是审时度势,顺理成章。众皆狂热躁进,你能清醒头脑,慢下来,便能独树一帜;众皆追名逐利,你能守住心灵,慢下来,便有独到的风采。现代人不能像无头苍蝇,嗡嗡乱撞,应把不定的思绪、焦虑的心情、复杂的生活,梳理好了再出发。清醒的慢,往往是快的起点。 ⑤慢是执著、坚定和沉着。京剧《空城计》中,扫街的老军慢慢吞吞,抚琴的诸葛慢条斯理,慢的情调和气氛,弄得司马懿心中无底,直叫大军后退四十里。慢中乾坤大,慢中滋味长。人生需快也需慢,遇事“急急风”,“过把瘾就死”,人生岂不太潦草?该得慢时且得慢,从容、悠然、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慢有情调,慢有精彩。 ⑥人生有快乐,也有“慢”乐。养些慢功夫和情趣,是人生应有之义。慢是一种厚重,积学储宝,厚积薄发。慢是一种品格,人沉酣,味醇厚,是精雕细刻的打磨打造。“慢”不是鼓励懒惰,不是倡导消极,不是拖延时间,不是降低效率,而是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在平衡里体会生活的意义。这样,和谐而舒适,进步得优雅,生活得惬意,有什么不好呢? 1.本文围绕“ ”这一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2.文章第①③段分别引述了麦家和老舍的写作经历和体会,这两部分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根据第④段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证过程。 (1)由“快和慢是对立的统一”这一道理出发,阐明慢之力的关键所在以及“ ”的内涵; (2)通过对比论证,告诉人们做到清醒的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呼应段首,得出“ ”这一结论。 4.从第⑥段看,人们对“慢功夫”有哪些误解? 5.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体现“缓慢的力量”的一项是 |
[ ] |
A.莎莉文老师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不急不躁地引导海伦·凯勒,使她终于弄懂了“水”的含义,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再塑生命》) B.中国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前后经过400多天的连续传代培养、试验,最终培养出一条8厘米长的克隆鲫鱼。(《奇妙的克隆》) C.“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散步》) D.在巴黎学习期间,居里夫人和丈夫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长年累月地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就在那儿发现了镭。(《我的信念》) |
答案
1.缓慢是有力量的 2.不能。文章第①段引述麦家的写作经历和体会,引出并证明文章的论点“缓慢是有力量的”(交待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③段引述老舍的写作经历和体会,是为了证明“持缓慢功夫须得有大境界、大志向、大耐性的人才做得到”这一观点(引出第④段“快和慢是对立的统一”的论述)。 3.(1)清醒的慢;(2)清醒的慢,往往是快的起点(每点1分) 4.往往误解为鼓励懒惰,倡导消极,拖延时间,降低效率。(答对每两小点得1分) 5. C |
举一反三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1.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0个字) 2.本文中“第二种梦”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全文,揣摩划线词语,谈谈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
语文诗话 |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因友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或是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渡众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8段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是个过渡段。从内容上看,它在上文第____________段和下文的第_______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许多同学不重视语文学习,为此,学校准备举办“我爱语文”系列活动。 ①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在本次活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一段话中四个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诗句序号分别是 |
[ ] |
在盛唐的诗歌中,有一类通常被统称为“边塞诗”。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这里有(1)的雄奇景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壮阔雪原,有(2)的风雪酷寒;这里有(3)的慷慨悲壮,有(4)的惆怅无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极度愤慨……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B.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C.“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E.“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
苦难的价值 皮 铎 |
人生的珍贵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理应活得潇洒轻松,然而,多数人却不能如愿以偿。 饥饿、疾病、失恋、流浪等烦恼,常常缠绕着人生。因此才有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生活告诉人们,自然界的季节可以重复,拉断的琴弦可以更换,演糟了的戏可以重排,唯独人生没有第二次。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这是一个活着的人必须回答的课题。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在1944年圣诞节到1945年元旦的一个星期当中,德国集中营里的死亡率大为增加。为什么?人们分析这种现象并非因为环境恶劣,而是因为大多数俘虏都抱着一个天真的希望,以为他们会在圣诞节重归故里。当佳节渐渐逼近时,佳音依然杳然,于是他们万念俱焚,大大削弱了身体的抵抗力而引起大批死亡。哲学大师尼采有句名言:“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相反,看不到个人生命的目标,觉得活下去没有什么意义的人是最悲惨的。而这种人在听到鼓励和敦促时的典型反应便是:“我这辈子再也没有什么指望了。”假如一个人在困境中有如此感受,那将是一首生命的挽歌。 记得一位恩师在我逆境时曾对我说:“人出世的第一声是啼哭,而不是笑!”十多年过去了,这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话,至今记忆犹新。是啊,人世间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事物,人生经受苦难折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活出意义来》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博士,曾是二次大战中集中营里的一名囚犯。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里,就是被送入毒气室,一家人仅有他和妹妹得以幸存,但他的精神和觉悟,却在烈火中冶炼出了真金。这位精神医学家在惨绝人寰的环境里经过观察研究,终于写出了揭示人类命运的这部精神产品。山东聊城有一位青年高考落榜后,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疾病缠身的父母,毅然走出家门去济南捡破烂为生,一干就是八年,常常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寒冬腊月蜷缩街头也是常有的事。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供弟弟读研究生,他竟然将自己每天的生活标准控制在一元以下,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的体重下降到45公斤。然而,硬是靠着对生活的信心,他一面拼命挣钱,一面勤奋学习,先后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几十首诗歌。作家出版社还专门为他出版了个人诗歌专集,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上了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 可见苦难与不幸是人生的伴侣。轻易得到的幸福,人们往往不知珍惜;只有经历过不幸的人,才知道幸福的珍贵。苦难的意义正在于此。 生命科学家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才是恒定的主人,人只是匆匆的过客。只有我们自己成为人生的真正主人,才能从容面对苦难,才能创造出无悔的人生,才能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1.为了充分说明“唯独人生没有第二次”这个观点,作者用什么作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这是一个活着的人必须回答的课题,然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请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出世的第一声是啼哭,而不是笑!”这句话富有深刻的哲理,其含义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从反面列举了哪个事例?从正面列举了哪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 |
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②700多天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强烈地震,使8万多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满目疮痍。第一时间的生命大救援过后,重建家园成为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的一场严峻考验。 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发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战争性全国总动员令。“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地震两年过去,遭受重创的灾区呈现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新村焕发活力,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张张面庞重舒笑颜。草长莺飞的川西大地和陇南、陕南地区生机盎然。 ④“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这些项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一个重灾市领导在对口援建项目交付仪式上的话语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 ⑤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9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住板房、啃干粮,战严寒、斗酷暑,以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奉献出让灾区人民放心的优质工程。第一时间奋起自救的灾区人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枣树村农户墙上的标语,表达了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⑥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灾后重建比抢险救援更为复杂艰巨。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全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重建也不是只讲进度和效率,而是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震后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发布的恢复重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原则。为了又好又快地实现重建目标,建设者从一开始就冒着余震威胁在废墟上调查走访,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所有城镇的重建都先编制规划,再有条不紊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曾经被地震蹂躏得支离破碎的映秀镇中滩堡村,如今已成为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情的旅游小镇,不但有世界级建筑大师设计的作品,而且集中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减灾科技。所有重建地区都像这里一样,正在变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 ⑦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总能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不仅设立了防灾减灾日,而且制订、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政府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12分钟后就到达灾区,所有转诊伤员无一死亡,7天后灾后重建规划即启动,15天后灾区172所学校全部复课……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再次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⑧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殊的历史境遇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汶川灾后重建奇迹再一次昭示世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重建,对于灾区发展振兴乃至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而言仅仅是开始。700多个日夜的卓绝奋战显示并化作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凭借这力量,中华民族一次次渡过急流险滩走到今天;凭借这力量,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战胜未来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民族复兴的广阔征程上走向新的胜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五段划线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根据③④两段概括回答) 3.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彰显在哪些方面? 4.第七段当中加横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
态度创造快乐 |
①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么祥和兴奋。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②“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③“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 ④岂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⑤“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她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⑥看来,快乐与态度的确存在着某种关联。 ⑦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革”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⑧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把多雨泥泞的咸宁描述成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⑨“荷花真好”,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⑩由此可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 (文/韩如意) 1、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开篇讲了一个故事,请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全文说说第八段中划线部分“荷花的芬芳”的含义。 4、下面这段话也是就“态度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请联系上文,用简明的语言谈谈它们对你人生的启示。 【链接材料】一个人是一首曲,当你播放迪斯科的时候,身边的人会随你跳舞;但当你播放哀乐的时候,身边的人只会随你流泪。一个人是一团火,可点燃身边的柴;但一个人也可能是块冰,会冷却身边的炭。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