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啊读书      (1)读书啊读书。自识了字,便年复一年地读着。不记得读没读过“看图识字”,连环画是看过的,对图的兴趣还不如对文字大。读了课文,读了小说,“

读书啊读书      (1)读书啊读书。自识了字,便年复一年地读着。不记得读没读过“看图识字”,连环画是看过的,对图的兴趣还不如对文字大。读了课文,读了小说,“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读书啊读书
      (1)读书啊读书。自识了字,便年复一年地读着。不记得读没读过“看图识字”,连环画是看过的,对图的兴趣还不如对文字大。读了课文,读了小说,“文革”时读“语录”,此后就什么都读,医书也读,再以后便自己也写了。热衷于买书,买来的书倒不怎么热心读它了。书是借来的好看。直到去年底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分送亲友,很希望他们能读一遍。谁知会不会呢?
      (2)人是不可能将书读尽的。有的书可读多遍(比如自己的书),有的书翻一翻就放回书架了,今生今世也许永不读它。读书原是做笔记的,记下让以后的自己读它而不必读原著。后来发现自己并不翻阅读笔记,便不做了。这样可读得飞快,读得不累。
     (3)所读的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在床上看完的。这不合用眼卫生守则,但合另外的科学。若身体静了,书才读得下去,读来才有益。何况身体放平,脑中血量充沛,大脑才活跃得起来。
     (4)读书就是读书。若读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中奖、应考,以及什么“颜如玉”的,此书休矣。读通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小时候觉得十分乏味、差劲、恶劣的书,长大或许能_A_,相反,以前曾认为最像样的书,再读或许会冷笑数声。在书中看出意思和看出没意思都不容易。
     (5)读书不是为了写作。否则,可读的书就非常有限了。所写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读得入神,书中自有分子向脑中运动,不牵强,不突兀。当然,也可边读边想的,想想作者何以要这般写。能作这种触景生情的思想,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6)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能将一本书读出破绽来,可算是读得入门了,小到找出个错字,大到将一本书据理否决了。我曾当过几天教师,学校不太正规,上课就可以随意发挥。边教课文,边以小人之心将课文的字词段改上一改,自以为得计,心中有了幸福之感。我改过杜甫的诗,他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历来都说写出了李白的神韵。我想,将末句的“臣”换作“爷”就更好了,“自称爷是酒中仙”,…………
     (7)既然不满意别人写的,那就是自己试着写写。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
     (8)读书的困难是借书不易,买书贵而不易,藏书不易。最大的障碍却是读着便没了兴致。读书要是不能越读越宽广深入,难免读没了兴致。没了兴致而硬读,则苦不堪言矣。恰如临考的学子,__B__然而怒气冲冲,考完也就完了。
     (9)人是越来越聪明了,发明了电影,发明了舞会、音乐茶座等等好东西。最好的是发明了电视,有声有色地将故事演给人们看,而且足不出户,如唱堂会。据说在美国,将名著录进磁带的做法时兴起来了。我是个落伍者,既无舞技又不去茶座,连电视都绝少看。在我看来,冬夜躺在被窝中,点一支烟,捧一册好书,身下有条电热毯升脚下有只烫火婆子,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这便是无上的享受了。………
1、作者围绕自己的读书生活谈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你觉得下面哪种说法最能准确地概括本文的内容?[     ]
          A、读书的乐趣         B、读书的感悟         C、读书的方法          D、读书的苦恼
2、从文段中找出能概括该段意思是句子。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6)段中划线的字注音。
       挑(    )  破(     )
4、第(4)段和第(8)段中各有一空白,请根据上下文选择下面的词语填空。
    手不释卷    爱不释手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4)段中的“颜如玉”指什么?为什么说读书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此书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6)段中的“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是承接上文中哪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7)段说“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9)段写电影、舞会、音乐茶座、电视等,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谈到读书“挑剔”的乐趣,作者把杜甫写李白的诗作了改动,你以为改得如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喜欢“冬夜躺在被窝中,点一支烟,捧一册好书………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说说你的读书习惯并做简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人是不可能将书读尽的, 读书不是为了写作
3、挑剔 破绽
4、A 、爱不释手 手不释卷
5、美貌女子,读书带有功利的目的,则书中的趣味,自己读书的乐趣就都没有了。
6、能做这样触景生情的思想,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7、读书读出了书中的问题对别人的作品不满意,于是就自己尝试去写,这样就成了作家,
8、通过对比,强调读书才是无上的享受
9、10、“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书·养气·写作
       ①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戾(lì)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风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⑤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宜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⑥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1、第③段中划线词“气”具体指的是                                                。
2、作者在文中对中学生的读书提出了                            和                           的要求。
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
4、你读过“韩柳欧苏”的作品吗?请写出其中一位文豪和他的一篇作品。
                              (作者名);《 ___                   》(篇名)。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议论文阅读。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人们常会天真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你看,有那么些人,带着全副装备,历尽千难万险,爬到千年积雪的顶峰,把手中的小旗往脚下一插,就豪迈地宣布:我们已经征服了高山。
       有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如果高山有情,面对这些“征服者”,也会笑得前仰后合。一只蚂蚁,有幸艰难地爬上了大象的背,于是它宣布:我已征服了这只大象。这是不是太滑稽了?意大利有位女探险家,不远万里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她要挑战自然,徒步穿越大沙漠,创造奇迹。可是当她走出沙漠时,却跪倒在沙漠边上。记者问她有什么感想。她说她不承认征服了沙漠,而是感谢沙漠能让她通过。
       我们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林木,人类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们绝迹。人类还有什么不能办到的?大家说人类的力量真是伟大。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水土流失使江河床位上升,水灾频发,生灵涂炭;沙尘暴肆虐,大气污染,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已不适合人类居住。这到底是谁征服谁?
       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力量?
       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1.文中“蚂蚁征服大象”的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                                                                                             
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认真听读一段文字(两遍),然后完成 1-3题。
1.文中鲁迅所说的一句话是                                             。
2.“他们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柱石”中的“他们”指的是怎样的人?
                                                                                                                                              
3.这篇短评的中心论点是[     ]
A.火柴灭了,却引起了熊熊大火。
B.愿意做点燃社会主义熊熊大火的火柴的人是高尚的。
C.火柴“一擦就着,一吹就灭。”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