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敲雪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敲雪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
敲雪
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②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③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④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⑤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⑥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⑦“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⑧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⑨“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⑩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⑾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⑿“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⒀“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⒁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⒂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⒃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⒄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⒆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⒇“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小题1: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小题2: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分析选文中“父亲”这个人物,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4:为文章结尾处补充一段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字。(4分)
                                                                                                                                                               
答案

小题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小题2: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小题3:关爱子女,重视子女教育,坚韧,吃苦耐劳。(答出这三点即可)
小题4:答题要点:(1)能揭示主旨;(2)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3)语言流畅优美。示例: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什么叫作父爱。
解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的阅读和创意解读,根据前文为结尾补充一段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审题要仔细,补充的文字要注意两点:一是能揭示文章的主旨,二是表达方式必须是抒情或是议论。拟写答案时,要仔细阅读前文所记叙的事件,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主旨,自然地生发情感和议论。
举一反三
(12分)                       认识父亲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11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12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13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14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15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16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17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小题1:第①段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小题2: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3: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4分)
①   ②    ③  ④
小题4:“读不懂父亲”指的是:
“认识父亲”指的是:(2分)
小题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一个走运的人》完成后面小题。(20分)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①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②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③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④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⑤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⑥“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⑦“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⑧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⑨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⑩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11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12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13“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14“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15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16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17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得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18“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19“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20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21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22“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23“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24“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25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26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4分)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小题2: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我大眼睛,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小题4:“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财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③小学荒废了。斯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予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11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12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荼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体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7月)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中作者说故乡“慢慢老去”,这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地处偏远,远离都市,随时间的流逝,正慢慢地衰败。
B.“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生活,很少回乡修房安居的。
C.文章第⑩段“我怅然若失”的原因是,农村田野澄澈碧绿依旧,但种植品种传统老旧,生态和农村风味欠缺和遗憾太多了。
D.文章第12段写农村青年二狗的事迹,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观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能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E.全文用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风味小村、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与现今逐渐衰败的乡村对比,表达了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小题2:第②段叙写了什么?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赏析。(4分)
小题3:作者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3分)
小题4:现在许多农村青年生活在城市里。请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有事喊董三儿
董三儿不是我们公司员工,是蹬“倒骑驴”的闲散打工人员。在东北铁岭,称人力三轮车为倒骑驴。董三儿每天比员工来得早,推着倒骑驴站在公司前。见往来的员工笑着打招呼。上班啦!问候里浸淫了无限羡慕。四十余岁高大的汉子,脸上挤满了谄媚的余韵,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公司是较大的国有企业,员工十三年未涨过工资,普通员工一千三百多块的月薪,与国民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公司就像一根鸡肋,仅仅拴住大家的身子,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多了分外的工作,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就罢了,时间长了就吹胡子瞪眼,不给领导们好脸色看。大小领导都深感惭愧,多不好意思指手画脚。这样就给了董三儿机会。比如,抬桌子、搬椅子、送货物等,员工都懒得多伸一下手。大家顺嘴一句话:找董三儿来。有人到楼下找董三儿,有的甚至推开窗户就喊一声。董三儿乐颠颠地来了,穿着脏的旧衣服,铁塔一样横在办公室门前。大家七嘴八舌指派。董三儿记下说声好嘞。一会儿的工夫就做好。末了余兴未尽的样子,问,还有活儿干没?这热情和态度多么像雷锋。给董三儿的报酬形式多样,也许是半车旧报刊,也许是一些劳保用品,比如皮手套、胶皮靴等。这些东西物超所值,远高于董三儿的劳动价值。
公司有家属区的物业管理,疏通下水维修上水等,都是班组员工干,后来员工嫌工资挣得少,怠工,停工,罢工。班组长就带头干活儿,后来班组长也撂了挑子,抄着手大眼瞪小眼。物业公司经理没有办法,某次蓦然想起散工董三儿来,他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董三儿喜欢干水暖维修,卸下的钢管作为废品卖掉,足以抵几天的工钱。董三儿做活儿不偷懒不嫌脏,一位退休工人家下水道堵塞,董三儿挽起袖子用手掏,脏水脏物挨着鼻子嘴巴,老工人感动得什么似的,用红字写了感谢信送到公司。公司多年没有受过表扬,狠狠地把物业公司表扬一番。物业公司经理恍然大悟,再有苦脏累的活儿,就叫人喊董三儿过来。董三儿来了,似乎什么活儿都能做。物业公司经理说,你自己干不了。董三儿说,俺再找几个人来。操起手机喊了几嗓子,一会儿,几辆倒骑驴匆匆赶来,都是市场上打散工的汉子。
董三儿笑嘻嘻地对经理说,你老人家看这些活儿,我们哥们儿要养家糊口,蹬倒骑驴也赚个三十五十的,是不是给俺定一个标准?
物业公司经理手里有小金库,拍了板子说一天六十元,中午管一荤两素盒饭。没有工钱给董三儿时,就用钢管弯头水嘴子等充抵,都是从总公司领来的消耗品。这个标准就延续了下来。董三儿熟悉家属区的管路系统,就像掰着自己的手指头。董三儿听从指挥随叫随到,一个普通员工也能指使,从来没有怨言和二话,满心满意乐呵呵的样子。
2011年秋天,供热系统年久失修瘫痪了,公司招标请有关公司维修。董三儿穿着工装来报名。招标人员问:“你来干什么?”董三儿说:“俺来投标。”招标负责人说:“别胡闹,你投标也不能给你。”董三儿问:“为啥?”招标人说:“啥也不为,就是不行。”董三儿讪讪地离开了。后来一家维修公司中标,这家公司做了充分准备,了解整个供热的运行系统。
作业现场出现了董三儿,公司负责安全人员好奇。董三儿说,招标时我授权别人去投标。
负责安全的人想起来,说:“有一个法人代表叫董浩然。”
董三儿说:“俺就是董浩然。”
小题1:请简要概括董三儿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任意找出两处,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请简要回答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3分)
                                                                          
小题4:从这篇小说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6分)
一碗糁的尊严
叶倾城
早春二月,还冷得很。我在泰山脚下、岱庙的山墙上,迎面长风像太极拳,柔中带刚,令人立足不稳。
快中午,出了岱庙,我在泰安后街小巷逛来逛去,一眼看见招牌“泰山名吃正宗传统独一家糁馆”。糁是什么?下面一行中号字:面食2.5元即吃。
这家糁馆是要自己去窗口端餐的,吃完算钱。我端着托盘走到近门,看到一位老先生独个儿占了张桌子。我向他笑笑,坐下来。
老先生庄重地向我点头:“吃饭呀?”伸手招呼我,“吃点儿菜。”他正在自斟自饮,自得其乐:小盅白酒偶尔抿一口,一碟花生米,一盘韭菜炒蛋。我客气地谢谢他。
糁是健康小麦色,类似粥也像面糊,汤上微微荡漾着蛋花。专注喝一口,鸡汤的清鲜,胡椒的微辣,暖暖地下了肚,口感似稠而稀,汤薄而味浓。老先生一直在留意我,此刻徐徐问:“好喝吗?”我说:“好喝呀。”他满意地点头,伸出三根手指:“我每天喝三碗。这个好,养人,增寿,美容。你看我像多少岁?我都六十了。”语笑皆朗朗,确实更像个中年人。
有人过来,老先生站起来,拉着人家的手:“吃好了吗?吃什么了?”俯耳过去,似说悄悄话,但原来只是体贴地算账,“两碗糁,两份面食,10块。”我才反应回来,老先生是老板。给钱找钱,他真诚地道别,“明天见。”从容坐下,整个一气呵成,仿佛就是寻常人家送客。
同行的朋友端着油条过来,还没坐定就跟我说,“这大妈真好,怕我不知道,告诉我,吃多少都是2块5。”我一愣:“什么?”
老先生点头:“没错,面食一人2块5,不管多少。”又给朋友让菜,“你吃点儿,别客气。”
不断有人结账,每次老先生都站起身,与人寒暄数句,是熟客,还说些家长里短。也有我似的生客,老先生一视同仁,问几句:“哪里来的?有机会再来呀。”郑重在对方臂膊上轻拍一下,是一种无声的嘱托。
朋友吃完了,居然还打算起身去拿:“2块5任吃。”我一把按死他:“你打算把人家吃***呀?”举目一看,真有人桌上一簸箩满满的,油饼、油条、卷饼、馅饼……吃得十分惬意。我心里暗道:要我开餐馆,这种吃货直接叉出去。
老先生居然站在朋友一边:“去吃去呀。随便吃。”我惭愧于他的胸襟:来了就管饱,相信你不会为了占小便宜撑着自己。我们光顾他的店,成为他的客人。他于是以主人的自信与热情,邀我们入座,嘘寒问暖,为我们吃得饱吃得好真心喜悦。他不是在服务,而是在待客,周身上下,都是一种饱经世事后的洒脱,对自己的店,对自己的饭食,他有百分百的底气。
老先生的店让我想起《水浒传》里常用的“主人家”:客栈主人、饭馆主人、赶脚主人……这是他们的产业,他们的店,也是他们的家。他不是在服务,只是待客。
他对于我们,如遇大宾,我们对他,视为东道主。我们和他萍水相逢,互相成为对方生命中的一刻的温暖,人生大宴中,不是每一次主宾,都能这般好聚还散。
我与朋友,一人一碗糁,2块5的面食,我还另外要了一小碟牛三袋子(疑似牛胃),3块。一共13块,完成了泰山脚下一顿简单的中餐。
出了门,再回头看一眼,招牌上写着:早上5:——下午2:00.这招牌与老先生一样,都有着既不傲慢也不讨好的姿态。
一碗糁的尊严,让人感动。
小题1:谈谈文章题目“一碗糁的尊严”的含义。(3分)
小题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也有我似的生客,老先生一视同仁问几句。
(2)举目一看,真有人桌上一簸箩满满的,油饼、油条、卷饼、馅饼……吃得十分惬意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第一段中划线句的作用。(3分)
小题4:你认为糁馆老板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3分)
小题5:结合“我们和他萍水相逢,互相成为对方生命中的一刻的温暖,人生大宴中,不是每一次主宾,都能这般好聚还散。”一句,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