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父母的心当轮船驶出濑户内海,航行于广阔的海面的时候,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岁左右的贵妇人。女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父母的心 当轮船驶出濑户内海,航行于广阔的海面的时候,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岁左右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男孩有七八岁。孩子们长相都很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 那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贫穷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她唤过一名女佣,低声吩咐了一番后,女佣便来到那位父亲的跟前说:“孩子这么多,真有福气啊!” “谢谢。他们下边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呢。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因为有孩子日子就更苦。说起来怪难为情的,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为了孩子们,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儿干呢。” “方才你说的如果确实是实际情况,我就想跟你说说相求的事了。我的东家是函馆的财主,在一家大公司当总经理,日子过得很富足。但是只有一件事不如人意:年过四十还没有孩子。我家太太方才叫我来跟你说说,能不能送一个孩子给她。到了她家的孩子,不仅能够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 “这可得谢谢啦……”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犹豫。最后,他告诉女佣,这事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 那天傍晚,当轮船航行在相模滩的海面上的时候,那男人和他的妻子一起,带着他们的长子来到那位妇人的舱房。他们说:“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结果自然是按口头约定,对方付了一百元钱。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的时候了,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地走出了舱房。 但是到了第二天早晨,船在绕着房总半岛转的时候,不知什么缘故,那位父亲牵着五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位财主夫人的舱房。他说:“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当然行!”财主夫人高高兴兴地同意了。 可是,当天傍晚,孩子母亲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了,她很不好意思地说:“简直没法跟您说,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况且,他已经五岁了,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地记着我们,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得不得了。能不能答应我们这个女孩子把他换下来?” 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起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小题1:本文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3分) 答: 小题2:本文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小题3:谈谈你对文中贵妇人的认识。(3分) 答: 小题4:本文在情节安排上跌宕起伏,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 小题5: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人生感悟?(3分) 答: |
答案
小题1:(3分)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的条件,终不愿意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 有人家。(意思对即可) 小题1:(3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为情节的展开张本。 (意思对即可) 小题1:(3分) 通情达理,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爱心。(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3分) 吸引读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小题1: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不求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小题1: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推动情节,在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从吸引读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文章主旨等方面来理解和组织答案,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8分)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冬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小题1:第三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小题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2分) 小题3:请任选一句,品味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2分) |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文后题目。(16分)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4分) ___①_____→议种瘪种→ ② →给儿新生 小题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①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理解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②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小题3: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3分) 小题4:美国作家海伦·觊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分) 小题5: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题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2分)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3分)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
阅读《犟劲》一文,完成小题。 犟劲 宋跃辉 ①天阴冷,会稽山腹地更冷。花期延时,茶叶的采摘也延时了。周文龙在王坛镇一个酒店喝酒,A天上飘落的雪花虽然轻盈,但他心里很沉。 ②周文龙委实没料到,今年老天爷翻了脸。他的300亩有机“大越山龙”,本来就只靠自然生长,要是今年气候温暖,大越山龙的产量就会高一点,就能消化部分投资成本,遇到这寒冷的天,看来困难了。好朋友阿文终于打破沉默说:“还是快点用稻草保暖吧!我上网查过,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给茶树保暖啦。”周文龙一双目光紧盯着阿文,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可以减少损失,茶农大多用这种方法给茶树保暖。 ③酒店里有许多人都认得周文龙,平日里都晓得他是个乐天派,整天笑嘻嘻的,可眼下他的脸上都是愁。有几个茶农凑上来给周文龙洗脑子:“大家不都是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吗?你怕什么?再说喝茶的谁会晓得你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就是知道了又会怎么样呢?” 周文龙的脸上这时倒是有了些许笑意:“不行,稻草上有农药残留物,有机茶要受影响的。”“哎呦呦,这能有多少残留物啊,说不定还没有呢!”周文龙还是坚决摇了摇头。 ④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几次起身,拉开窗帘看外面的天,B虽然漆黑一片,可他还是清晰地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虽然轻微,却像石子击在他的心上。他只能祈祷第二天雪停。如果再这样下去,几百亩的茶园恐怕只能收获几百斤茶叶。 ⑤以前,周文龙在上海工作,但他还是喜欢家乡的山水,爱喝家乡的茶。可他清楚,茶农为了除虫和增加产量,会定期给茶树打药水,施化肥,不少厂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于是七年前,他决定种植有机茶,想法很简单,如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食品健康,茶叶又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保证自己种出来的茶叶绝无污染,可以让人喝得放心、健康。 ⑥当时,省里专家告诉他,这是有很大风险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有一丝差错,难度非常大。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就是风调雨顺,他的茶叶品质再好,可是产量不高,又能挣多少钱呢?收回投资起码要好几年时间,还不如就搞些普通绿茶,种植、加工、运输都方便,钱也来得快。可是周文龙就是认死理,哪怕一条路走到黑,也要把有机茶事业坚持下去。前两年,老天爷帮忙,他的茶园虽然没挣到什么钱,不过看到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跑来求购大越山龙,他心里美滋滋的。然而,今年老天爷不再眷顾他,不是连续低温就是连着几天下雪,搅得他心里一直没有踏实过。他可以用稻草给茶叶保暖,但是,自己曾经对许多客人承诺过,他生产的是良心茶,绝不会为了提高产量,采取与有机食品生产相悖的做法。 ⑦C翌日,雪还在飘,周文龙的茶树都被雪覆盖着。 ⑧阿文再次对周文龙说:“气象预报说,这雪还要下。还是赶快用稻草给它们保暖吧。据说,微量的农药残留物,仪器也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周文龙回答:“昨晚我想了一夜,无论怎样,我也要扛下去,绝对不能在有机茶上耍一点点花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选自《解放日报》,有改动)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2分) 小题2:本文写景之处虽然不多,但非常精彩。请你从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简要品析。(3分) 小题3:文末周文龙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请联系上文,想象周文龙曾经说过什么话,描写周文龙当时说话的内容及情态。(3分) 小题4:有人认为文章的第⑤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5:文章第⑥段写到:“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读完本文,你认为周文龙真傻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4分)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件事情烦恼着,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某些谣言困扰,情绪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 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 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空中已飘起了雪花。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迷路了。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平房的窗口露出一线灯光。我敲了门。门开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说:“那地方太难找,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应了一声,“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幔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泉这座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要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气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逮,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雷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摘自《情感读本·意志篇》2011年第6期) 小题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6分) 小题2:文中“我”的前后态度、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析。(4分) 小题3:文中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老妇人的美好品质?请用具体例子加以解析。(4分) 小题4:文中老妇人的话“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在文中有两种理解,请你说说。(4分) 小题5: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3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小题6:下列对文章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主要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烦恼”,再写“寻仇”,最后写“平静”。 | B.本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叙事自然。 | C.文中划线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天气恶劣,既表现“我”“寻仇”的强烈,又为下文叙写偶遇老妇人等情节作铺垫。 |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可见所写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故事没有曲折、没有波折,作者的情感都是直接表露出来的。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