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最后的背影张秀超 (1)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2)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1)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2)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3)“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4)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5)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6)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7)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牛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8)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9)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10)“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11)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12)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13)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14)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15)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16)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7)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18)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19)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20)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小题1: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4分) 小题2:文章第(5)段的“我在那边还种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3:赏析句子:(4分) “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 小题4:文章最后写到“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跄而凄寒”的?(4分) 小题5:从第(7)段中划线句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4分) |
答案
小题1:硬撑着在田里干活、为了我上学送柴、把采草穗卖的钱以及私攒的钱给我(每点1分) 小题1:前后呼应(1分)、为后文父亲田里劳作做铺垫(1分)、(交代父亲身份)体现了父亲坚韧的性格。(2分) 小题1:比喻、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苍老,父亲给我的温暖,和我对父亲的感激。 小题1:踉跄:父亲年老又身患重病(1分),凄寒:父亲孜服单薄(1分)。体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凄凉和女儿怀念父亲时的心酸。 (2分) 小题1:气愤(1分)。哥嫂这种做法不对。围绕“亲情比金钱更可贵”来答。 |
解析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小题1:观察语句、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句在文章的开篇,所以为后文父亲田里劳作做铺垫,交代了父亲的身份和性格。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体会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 小题1:根据情节,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对“哥嫂”做法的看法,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月迹》(节选),完成小题。(10分)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小题1: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来写,本段文字抓住了中秋哪些景物特征来写的呢?(2分) 小题2:院中的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说说使用这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
阅读小说《母亲回家啦》(陈永林),完成小题。(20分) 大林没想到走丢了五年的母亲突然回家啦。五年前,犯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了镇上,再没回家。大林和小林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 大林激动地拥住母亲:“妈,这五年,你去了哪儿?”大林的眼泪一滴又一滴落在母亲的肩上,“妈,你准吃了不少苦。” 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让大林心里更难过:“妈,你不认得你儿子啦?”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 这时小林也来了。小林叫了声妈。母亲没听见。小林左看右看,然后把大林拉到一边说:“哥,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 “胡说。哪有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的人?”小林说:“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她的脖子上没有。” “红胎记也会消失。”“反正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你要认她是母亲你就认,反正我不认。”小林说着走了。 大林一个人养母亲。 村里人都看不起小林。原本小林在村北开了家百货店,以往村北的人都到小林店里买东西。小林不认母亲后,村北的人都到村南大林开的店里买东西,情愿多走冤枉路。 小林向村人解释:“她真的不是我母亲……”村人却听不进去:“你哥怎么就认了她是母亲?”“难道世上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这样小林的店开不下去了,只有关了门。大林店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好。小林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大林身上:“都怪你认她是母亲……”“她当然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说:“我想起来了,母亲膝盖上有块疤,那是个雨天,母亲驮我看病,她摔了一跤,膝盖碰到一块石头,掉了一大块皮,流了许多血。伤好后留了一块疤。” 小林拉起她的裤腿,她膝盖上没疤。“哥,你还有什么说的?”“这不能证明她就不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极其愤怒:“这还不能证明?难道伤疤也能消失?”大林笑笑:“有可能。” “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要认一个陌生人当母亲,让我背上不孝的骂名。” “退一步讲,假设她真的不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的母亲也准被别人收养了,别人照顾我们的母亲,我们也应该照顾别人的母亲。再说,她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有可能是母亲的孪生姐姐,母亲以前说过,她的孪生姐姐一生下来,就被外公送了人。那我照顾姨不应该吗?”小林说:“那你就供养你姨吧。” 让大林和小林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母亲真的回家了。原来母亲被一个叫张树生的好心人收养了。 母亲同那女人真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小林对大林说:“哥,你现在总相信我了吧?”大林说:“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母亲。我帮她洗脚时,发现她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可我们的母亲没有。我如不认她,那她就得挨饿受冻,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再说我服侍她,觉得就像服侍母亲一样,有种幸福感……” (节选自《四川文学》2011年第5期) 小题1:文中体现爱心的故事较多,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中的“仍”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列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文中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哪些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还坚持赡养她呢?(6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6分) 木匠与画匠 迟子建 ①去年装修新居,我从老家运来了一些樟子松板材,想让家里的书架、写字台和餐 桌都使用天然的木料,我想看它们身上透露着的妖娆花纹,我还想闻樟子松木散发出的那股独特的气息。在远离家乡的都市,有它们陪伴着我,我会觉得格外塌实、温暖。 ②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板材运来后,负责装修的—工长对我说,这板材还要运到工厂进行切割和抛光,因为它们太毛糙也太厚了。而且,他说如今城里的木匠根本不会用这样的板材打家具,他们只会用市场出售的板板正正的细木工板。我跟工长说,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用细木工板来打书架,让他—定想办法请—个能胜任这活的木匠。 ③板材先是被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把长的截短,将厚的冲薄了,然后再把它们拉回来,一摞摞地堆在厅里。我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这板材似乎架子很大,不那么轻易让人在它身上动锯和刨子,没过一周,它们又来了毛病,也是没有被充分烘***缘故,材质开始变形,有的看上去凹凸不平,没办法,它们再一次被运进工厂,这次是给它们压光。回来后的它们果然平展多了。它们在这幢高楼中乘着电梯三进两出,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在那段日子,许多居民对它们比对我还熟悉,他们都问我,这是哪里来的木材?a那口气好像在打听一个野孩子的来历。 ④工长从他的家乡请来了一个木匠。木匠—见那些木材,就会心会意地笑了说,城里的木匠看见这木材,准懵。言下之意,只有他对付得了它们。在木匠工作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跑到工地看他干活,我帮他选择板材,哪些适合做书架,哪些又适合做写字台的台面,真的有给木材选美的感觉。木匠用刨子刨木板的时候,我常捡刨花来看。b又薄又软的刨花上有着奇妙的花纹,感觉拿在手中的就是牡丹巨大的花瓣。那—段时间我异常兴奋,画了很多的家具草图,一会让木匠给我打个茶桌,一会又让他给我打个板凳。等木工活大功告成的时候,我觉得对我来说家装中最重要的工程已经完成了。 ⑤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当你家要打家具时,就得把木匠恭恭敬敬请到家中,给他们沏上茶水,炒上几盘好菜,备上一壶烧酒,好生地侍候着。木匠呢,他们大都很神气,因为他们不像其他人靠种地为生,他们是手艺人,因而说话就很冲,主人稍稍招待不周,他们就挑板材的毛病,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什么材质糟了,花纹不漂亮影响他的手艺了等等,要中途撂挑子的样子。这时的主人就得赶紧检点自己的“毛病”,给他递烟,陪着笑脸,把伙食的档次提高上去,木匠这才会“复工”。所以木匠背着的工具袋,在我眼里高贵得不得了,因为靠着这些形形色色的铁家伙,他们就能吃上好饭。他们不仅吃得好,家具打好后,还能得到数目可观的工钱。我家的邻居就是个木匠,他家就常常吃细粮,让我羡慕极了,觉得木匠过的日子才是日子! ⑥我们那时用着的家具,哪一个不是木匠亲手打出来的呢?想着木匠能让椅子长腿, 能让桌子镶上抽屉,就觉得他们是有道理牛气的。 ⑦我童年时羡慕的人中,还有画匠。画匠多不是本村的人,他们从哪里来,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肩上也像木匠一样背着帆布袋,不同的是,那里面装着各色颜料和各种画笔。不管人们家中贫穷还是富裕,都喜欢请画匠来家里画上一些画,在漫漫长冬里,那些画就是春天。画匠的活比木匠要轻巧多了,也艺术多了,他们把花鸟虫鱼画在炕琴上,画在门楣上,画在镜子上,画在椅背上,画在窗棂上。他们画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喜欢凑在跟前围着看。画匠喜欢用:艳丽、花哨的颜色,所以那画总是很惹眼,很热闹。画中一般是没有人物的,多数是唱歌的鸟、盛开的花朵以及肥硕金红的鲤鱼,所以那画看上去总是莺歌燕舞的。画匠在画画的时候,是住在主人家里的,主人也照样拿出好饭好菜好酒款待他们。他们走的时候,口袋里也会装上丰裕的工钱。那时我对画匠崇拜极了,想着一个人靠着画画就能混上好吃的,而且能自由自在地游荡,真恨自己那双把茶杯都会画歪的笨拙的手。 ⑧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的富足,木匠和画匠在那样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城里的木 匠,只会使用机械制造出的合成板材,他们人约连刨子都不会用。而画匠,即使有,也不是我所见过的那种带着传奇色彩的游走的人了,他们会有自己的一爿小店,等着上门来的生意。 ⑨在我的故乡,当年木匠打出的那些朴拙的家具和画匠描画的画,肯定还有幸存于某 座老屋之中的,只是真正热爱它们的人少而又少了,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不由发出一声 叹息。 小题1:文章为什么要以“木匠与画匠”为题? (3分) 小题2:文章回忆了什么?为什么要回忆它们?(4分) 小题3:为什么说板材“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 (2分) 小题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5:为什么“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会“不由发出一声叹息”?“我”叹息的是什么? (4分) |
阅读《背影》(节选)(10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在文中找出具体描绘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语句(2分),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小题2:“我看见他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 和 两方面描绘了父亲的形象。(2分) 小题3:“我赶紧拭干了泪”,为什么“怕他看见”?为什么“也怕别人看见”?(2分) 小题4:“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2分) |
《雪地上的路》 (15分) 夜里下了大雪,躺在床上就能听到雪花扑窗棂的声音。雪扑窗棂的声音,在别人听来也许是惬意的,但对我来说,这声音却让我心焦。每逢这样的天气,总会发生一些交通上的麻烦,特别是早起送牛奶的儿子,必定要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我儿子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从8岁起,他的人生之路就铺满了坎坷和心酸。20年来,我们母子相依为命,而我相当清楚,我终归是要老的,早晚会有一天,要把他孤零零地留在这个世界上。一想到这个,我就心里难过。 我悄悄爬起来,穿戴停当,准备出去扫雪。这是整个城市沉睡最甜的时刻,为了不惊动儿子,我尽量蹑手蹑脚,小心绕过家里的什物,包括儿子磨得发亮的拐杖。他每天都要根据闹钟准点起床,在人们早饭之前把牛奶送到各个订户。儿子送牛奶的路很长,勾画起来,那该是一条零乱交叉却又目的明确的曲线。 雪停了,天还阴着,四周真静,偌大的城市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我知道真正的清扫工很快就会出动,把主要路面扫除干净。我要扫的是一段通向僻静之处的小路,它常常因为不能及时打扫,被行人踩成又光又滑的冰面,对于肢体不全的儿子来说。那无疑是很危险的。我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奋力挥动着扫帚和铁锹,直干得全身热气腾腾,就像一只打开的蒸笼一样。 一个晨练的中年人慢吞吞地跑过来。根据那身打扮和气度就看出来,他属于那种志得意满的上层人物。我停下来,朝他礼貌地点点头,打招呼说:“起的真早啊!” 中年人皱皱眉头说:“早什么,还不是叫你们这些人给弄的。你们的精神可嘉,不过起得也太早了,就像夜游症似的,多妨碍别人的休息啊!特别是铁锹铲马路的声音,简直就是噪音。跟环卫部门反映了多少次,就是不注意!” 我连连道歉,向他解释说,我并不是清扫工,我只是一个母亲;我要为送牛奶的残疾儿子扫出一条路来,这就是我全部和惟一的目的。中年人惊愕了,张张嘴,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含混的声音,转过身匆匆走掉了,好像怕被什么追着似的。儿子骑着一辆破单车,车把上带着拐杖,车后驮着特制的奶箱,远远地朝我骑过来。这比平日要早些,肯定是他根据天气情况,把闹钟往前拨了。尽管路被扫过,可他还是不时的摔倒,浑身上下沾满了雪,可每摔倒一次,他总会很快爬起来,坚韧地继续朝前骑。我站着没动,就那么看着他跌倒爬起,直到他在我的面前停下,我才靠上前去替他扑打扑打身上的雪。 我凄惨地笑笑说:“儿子,妈可真糊涂,光顾了扫雪,怎么就没想到,替你把牛奶直接送到订户呢。” 儿子眼睛里闪烁着泪光,他把脸贴近我的耳边,大声说:“好妈妈,你一点也不糊涂。我懂你的意思。您放心,我会把路走好的。”我紧紧抱住儿子,眼泪滚滚而下。 中年人重新出现在我的泪眼里。他身后跟着一个女人、一个半大孩子,可以肯定,他们是一家人。他们手里都拿着扫雪的家什,柔弱而笨拙地清扫着儿子必然经过的路面。我不知道他们订没订牛奶,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心走进了我这个陌生人的心灵。 儿子按响车铃,向他们那个方向驶去。我欣慰地看到,迎接他的目光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钦佩。 小题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件事的内容。(2分)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写到:“一想到这里,我心里就难过。”我“难过”的是什么? (2分) 小题3:“您放心,我会把路走好的”是第九段中的一句话,句中的“路”有两层含义,请你根据记叙的内容谈淡你的理解。(4分)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八段中写到“我凄惨地笑笑说”句中“凄惨”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2分) 小题5:第六段中写道:“中年人惊愕了,张张嘴,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含混的声音。”句中没有具体写出中年人说了什么,假如你是那个中年人,这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3分) 小题6:分析第11段中“重要的是他们的心走进了我这个陌生人的心灵”这句话的含义。(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