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躺在母亲身边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 躺在母亲身边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 (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⒂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小题1: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2分) A: B: 小题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短语运用的妙处。(2分)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小题3: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2分) 小题4:第⑩⑾两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
答案
小题1:A.备受 B.惊喜 小题1:(1)“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2)“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小题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小题1:插叙 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小题1: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 |
解析
小题1:同义词辨析应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 小题1: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主要从修辞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 小题1:了解插叙特点,明确插叙的作用。 小题1: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3分) 老 王 杨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小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小题2: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老艰难的生活境况?(3分) 小题3:“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直僵僵”和“镶嵌”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小题4:品读下列语句,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⑴句中“那”指代的是: 。(1分) ⑵幸运的人指的是 ,不幸者指 。(1分) ⑶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品质?(2分) 小题5:结合链接材料,你怎样评价像陈贤妹和老王这一类人的善举?(3分) 链接材料一:陈贤妹,1953年出生于阳山县七拱镇岩口村委会雅山湖片,她在6姐弟中排行第二。因为家贫,陈贤妹背着3岁的弟弟在学校读了3个月后便辍学了,食物匮乏,农务繁重,陈贤妹身材自幼比同龄人矮小。 链接材料二:2011年10月13日,两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
阅读《月迹》选段,完成小题。(共9分)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小题1:文中的有些语句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一句,引出了下文奶奶对月中桂树和嫦娥的介绍。请在文中再找出一句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2分) 小题2:文章所写“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试根据文章内容依次填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情节中孩子们心理情绪变化的过程。(3分) (上文)失望 -------- -------------- -------------- 小题3:文中有好多语句耐人寻味,如“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等,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
阅读《最温暖的墙》,完成小题。(共14分) 最温暖的墙 ①她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粉笔灰尘像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但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尤其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缝,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种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就经常用热水袋焐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了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在老师脸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是开玩笑的,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纸上有字!”! ⑦她轻轻展开纸,细看纸上,只见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的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特别独特,没有包纸,被—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撸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簿簿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在身后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小题1:文章以“最温暖的墙”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2:请结合划线词语,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 (2)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在身后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4:读完本文后,相信文中的老师和学生都会给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请任选一个作为对象,谈谈你对她/他们的评价。(2分) 小题5:文中孩子们为了保护老师的手指不受侵蚀,想出了一些独特创意。你在实际生活中一定也曾有过很多这类美好的创意吧?请写出其中一个来。(3分) |
阅读理解。(9分) 冬 天 (节选)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小题1:说说你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 1分) 小题2: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以“冬天”为线索,记叙了发生在冬天里的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况。( 2分) 小题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选作一题)( 2分) ⑴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⑵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小题4:第二段中的台州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2分) 小题5:为了表现文章的主旨,作者在选材上匠心独运,请就此作一点分析。 ( 2分) |
阅读理解。(12分) 阿凡提故事的不同认识 我在美国教的中文班学生都是十二、三岁, 课堂使用的教材是暨南大学为国外中文教学编的一套十二册的中文课本。上个星期天上课,学到了一篇课文:《阿凡提借锅》。 故事说的是阿凡提到地主家借锅,还的时候锅上还放了一口小锅,地主就问:“你只借了一个锅,怎么还回来了两个呢?”阿凡提回答借去的这口锅在他家生了一个小锅,所以一起还回来了。地主很高兴地收下了,告诉他以后想用锅就来借。 很快,阿凡提将地主家最大的那口锅借走了,然后一直都没有还。地主去要,阿凡提说,那口锅死了。地主很生气地问:“锅怎么会死呢?”阿凡提回答:“锅都可以生孩子,怎么就不会死呢?”地主很生气但是拿他没有办法。 读完了课文,我和孩子们讨论这个故事,他们的回答颠覆了我以前对于阿凡提的印象。 老师:关于这篇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什么是锅? 老师:锅就是做饭做菜用的那个工具。 学生:既然是家里做饭用的东西,应该属于比较私人的物品,阿凡提为什么要到别人家去借呢? 老师:因为他比较穷,家里没有足够的锅用,就需要借了。 学生:哦,那什么是地主? 老师:地主就是农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里通常有很多田地,雇人来耕种。 老师:你们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也不喜欢这两个人,这种文章不应该放在教科书里,会教坏小孩的。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个故事里面的人都不诚实。 学生:对,他们都欺诈、贪婪。 学生:我觉得这个阿凡提看似聪明,实际上很蠢,花那么多心思合计圈套,就是为了用一个小锅骗来一个大锅,还是个人家用过的旧锅。 学生:他之所以穷得要借锅,大概就是因为只想着不劳而获,耍诡计骗别人的东西。他如果心思用在努力工作上,一定可以赚很多锅出来。 学生:是啊,如果他把用来买那个生出来的小锅的钱攒起来,再去干活赚点钱,就可以自己买一口大锅了,何必去骗人。 老师:嗯……,你们说得对,努力工作自食其力是做人的本分。 学生:还有,他再去跟别人借东西,肯定没有人会借给他了。 学生:就是,他借东西不还,失去信用了。 老师:分析得有道理,做人一定要讲信用,这是根本,不能贪一时小利而失去信用。 老师:那你们对地主这个人物怎么看? 学生:他太贪心了,第一次阿凡提还锅的时候,多还的那个锅不是属于他的,他就不应该要。 学生:他没有做人的原则,既然是有钱人,别人都穷得要借锅了,他怎么还能多要人家的东西呢? 学生:是啊,他有钱应该主动帮助穷人,做慈善事业才对。 老师:说得好,我们要想着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占别人的便宜。做人也忌讳贪心,中国有句老话叫“贪为死门”,很多祸事都是由贪心引起的。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读阿凡提的故事时,都是讲他多聪明有智慧,和地主斗智斗勇,总是可以斗败愚蠢又贪婪的地主,是个正面人物形象,而在这些受美国教育的孩子们的眼里,他却是个既狡诈又愚蠢还没有信用的人。 仔细想想原因,阿凡提的故事实际上有背景,那个地主向来自私贪婪对雇工又苛刻,穷人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只有阿凡提能对付得了他,经常让他吃个亏出个丑,为穷人出口气。当老百姓被欺诈剥削任人宰割到毫无反抗能力的时候,阿凡提这样的人物就为弱势力大众提供了发泄对恶势力不满的渠道。“为富不仁”“***富济贫”好像是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东西。 美国长大的孩子生活在法治社会,尊崇诚实、努力、个人奋斗,欺骗、撒谎、没有信用都是让人唾弃的行为,在不提供背景材料的情况下,单纯从一个故事,孩子们的确很难理解阿凡提的做法。 我们这一代人(60、70年代)从小生活在阶级斗争为纲之后的革命教育下,我们的孩子还在延续有关的教育,现在阿凡提还是一个反抗阶级压迫的斗士形象,没有美国孩子的疑议,我们还没有发现阿凡提的“毛病”。 所幸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子(2000年出生)听,他也提出阿凡提的这个做法不好,因为阿凡提是主动骗人、骗东西的,这个做法不诚实,也就是不能学的。 ——看来,中国孩子也在进步了! 小题1:传统意义上,我们都说阿凡提聪明,在这个故事中他的聪明体现在哪里?( 2分) 小题2:传统意义上,人们喜欢阿凡提的原因是什么?( 2分) 小题3:美国儿童是怎样评价阿凡提的?请摘录文中的词语来解答。( 2分) 小题4:为什么 美国孩子和我们评价阿凡提有那么大的差异?( 2分) 小题5:阿凡提的故事虽然很弱智,但人民还是很喜欢。你能思考故事产生的深层的一些原因吗?( 2分) 小题6:你希望现在的你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敞开心怀说说吧。( 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