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1.概括所选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字宙飞船登上月球的具体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揣摩“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中加粗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一下纪念碑上的文字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文真实地记录了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部过程。(意对即可)
2.突出人类登上月球的重大意义。这是人类探索太空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①采集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②将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③安装上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安装上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④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接通了电话。
4.“小心翼翼”表现宇航员工作谨慎,一丝不苟。“美美地”“甜甜地”突出表现了宇航员胜利完成了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飞跃的登月大事后的那种舒心。(意对即可)
5.宣告人类向宇宙探索的伟大壮举获得巨大成功,留下人类登上月球的标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萌芽
萧乾
  ①那天,纽约林肯中心的音乐厅俨然成了少年宫。坐在我这中国老头儿左边的,都是些节日打扮的少男少女。举目四望,场内稀稀拉拉也还有几住家长。
  ②这时,我前边的两个娃娃正出神地翻看着夹在节目单里的附页:上端是莫扎特五岁时所写曲谱的手迹,这处女作旁边的一行小字是他父亲批的一段嘉奖的话;下端是一幅蚀刻,用小手弹着钢琴的是七岁的莫扎特,站在他身后拉提琴的是他父亲,倚在琴旁捧着曲谱唱歌的是他的姐姐。这张附页显然是对爱好音乐的少年们的一种鼓励,也旨在启发和鞭策家长们。
  ③纽约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陆续各就各位了。铃声一响,孟买出生、国际闻名的指挥朱宾·梅塔和音乐会的主持人——纽约市歌剧院院长、著名歌剧演员弗里·西尔丝联袂登场了。节目是由莫扎特六岁时所谱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乐开始的。三个乐章演奏完毕,西尔丝就富有风趣地对小观众们讲起有关的音乐史话了。说到当年德国有位音乐评论家就曾预言,莫扎特将闻名全世界时,她问台下:“预言实现了没有?”小家伙们扯开喉咙嚷:“实现了!”西尔丝笑了笑说:“谁要是像两百年前的莫扎特那么勤奋,他也将驰名世界。”
  ④该演奏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了。梅塔从后台挽着一位穿黑色礼服的小独奏演员出场了。这个有着东欧名字(古斯塔夫·罗摩洛)的娃娃走到台前,毕恭毕敬地向观众鞠了躬,又握了一下梅塔的手,然后屏息坐在钢琴凳上。他指法纯熟,同乐队配合得天衣无缝。观众鼓掌时,他拉住梅塔的手,执意要和他一道接受台下的喝彩。
  ⑤西尔丝这时又把小罗摩洛拉到麦克风前,问他:“今年你几岁?” 回答是:“九岁。”又问他每天练习几个小时,回答是:“平时每天练习四个小时,假日七个小时。”于是,西尔丝转身问台下的小朋友:“每天练四个小时的举手。”(人数不多)“三个小时的?”她说:“小罗摩洛的成就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对吗?”台下又是一片“对”声。
  ⑥第三个节目(鲍凯里尼的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独奏演员叫张雨亭。这个才七岁的中国男孩拉的虽然是把童用的大提琴,却仍高出他半头。他拉得沉着有力、娓娓动听。台下喝彩时,他不但挽了梅塔的手,并且邀首席小提琴手同他分享这份荣誉。西尔丝除了问他练习的情况,还让他谈谈开头是怎样对这乐器发生兴趣的。
  ⑦最后一个节目的独奏演员是十二岁的南朝鲜姑娘,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难度颇大的第三乐章(快板)。这个娴静文雅的女孩弹奏起来,时而潇洒,时而激昂;琴音时而如雨打芭蕉,时而如珠落玉盘,真是变化万端。
  ⑧谢幕时,西尔丝发现同这位小演员谈话不那么便当。她不但羞涩,而且来美国还不到一年,英语说得结结巴巴。然而聪明的西尔丝却利用这种特殊情况,使得对话更加风趣。
  ⑨即便是成年音乐家,到林肯中心在纽约交响乐团伴奏下独奏,也是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些小音乐家们(不分种族肤色)要艰苦地通过层层选拔,才能攀登到这个高峰。美国就是这样培养他们未来的音乐家的,而名指挥、名歌唱家也是满怀热情地参与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的。
1.题目“萌芽”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记叙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描写小朋友们看节目单附页时的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谁来为小音乐家伴奏?什么人做乐队的指挥和音乐会主持人?文章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③~⑥段,回答主持人西尔丝问话中所强调的两个要点。
一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二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
6.按照提示,模仿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
  这个娴静文雅的女孩弹奏起来,时而潇洒,时而激昂;琴音时而如雨打芭蕉,时而如珠落玉盘…… 
  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歌手演唱起来,时而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歌声时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⑨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100~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选举风波》(节选),完成问题。
  贾里听说林武翔要开刀治疗,又鼓足勇气和班委会一起写了倡议书,希望大家捐款,资助困难中的林武翔。这一举动,盖过了那一片闲言碎语,得到了更广泛的的支持,连校长都上门来说:“我也捐一份”一大笔钱经由盲人夫妇颤抖的手送至医院。手术十分成功,林武翔休养一阵就上学来了。贾里故意问了一些方程式,结果他对答如流,像没事一样,只是脸有些苍白。
  那天,班里为此开庆祝会,查老师为这个庆祝会取名为“双喜临门”会,他一向有些诗人气质,因而慷慨激昂地说:
  “噪音赶走了,林武翔也平安归来了,真是双喜临门。看来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操心,但是,中国的孩子也很幸运,因为能创造世界。坚强些,孩子们!”
  大家热烈鼓掌,许多应邀参加的家长,譬如贾里的母亲都感动得落泪了;吴家姆妈虽未收到请柬,可是不请自到,同时,也是哭得最奔放的一个。
  会后,贾里找到鲁艳青,她是作为校报的特派记者来参加庆祝会的。
  “你好!”贾里说,“校友!”
  “你好!”鲁艳青也摆摆手,“校友!”
  他们相互笑笑,然后,贾里鼓足勇气说:“明年,明年我一定要选举你当学生会主席,我已经知道,应该选举怎样的人。”
  “谢谢你,校友。”鲁艳青又笑笑,“不过,我不能为了这而留一级,因为今年七月我就考大学了。”
  贾里有些难过,也许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鲁智胜这胖子乘机抬高自己,大大咧咧地说:“我说我的眼光准,没错吧!”
  反正,谁也不会天生是伯乐,这是真理。
1.根据下面意思的表述,写出文中相应的成语。
①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
②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
③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
2.“那天,班里为此开庆祝会”这句话中的“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一向有些诗人气质”的“诗人气质”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句话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
  看来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操心,但是,中国的孩子也很幸运,因为能创造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贾里有些难过,也许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贾里为什么“有些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谁也不会天生是伯乐,这是真理。”这句话中的“伯乐”原是春秋时秦国人,善于相马,后来比喻_________。从古至今,有许多像伯乐这样的人,请举出一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课文内容,简单评述文中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鲁艳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掌声》完成问题。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日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会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的,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几个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久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地“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______是个__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解释下列词语,给加粗字注音。
蹊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雅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列提示,填入文中描写高老师心理变化的关键词。
①看到黑板上的一行字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到第一阵掌声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晓第一个举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三次掌声响起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娜娜为什么要在黑板上写那两行字?你认为她的行为“出格”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老师面对学生的“考题”,为什么能得“高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掌声包括了多种含义,有尊重和信任,有激励和褒扬,也有嘲讽和喝倒彩。请以“掌声”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母亲的三句话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吗。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说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五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呢。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高考,由于思想压力太大,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竞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吗?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家企业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涵一个生活道理。
第一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涵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涵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涵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语言。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过戈壁》,完成1-5题。过戈壁
  ①茫茫的戈壁望不到边,黄羊不落脚,马儿不敢走。遍地铺着尖利的石头,步行更是困难。
  ②我呆呆地望着前方。
  ③傍晚时分,戈壁上传来悠扬的驼铃。一峰骆驼(身后还有一峰小骆驼),兴冲冲地向我走来。
  ④驼背上没有骑手,旁边也不见人影。骆驼主人呢?难道它是野骆驼吗?
  ⑤它走上前来,拿粉红色的舌头舔我手背,用鼻头拱我口袋。我拿出干粮招待它。它吃完干粮,转身卧到地上,示意请我骑到背上。
  ⑥我犹豫了一下,终于骑上去。此时夕阳西去,夜幕缓缓升起。我_____________,不知是悲是喜?
  ⑦戈壁之夜,繁星在头土闪烁,月华如银,我仿佛走进梦中。在驼背上,我甚至产生怀疑,怕它对我怀着歹意。一夜就这么_____________地过去了。
  ⑧第二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我的神经才稍稍松弛了一些。骆驼仍然驮着我缓缓地由东向西行进。过了戈壁,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了,但我仍然揣摩不透它的心意。
  ⑨戈壁上突然刮起龙卷风,我们置身风暴当中,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骆驼站立着,稳如泰山,让我藏到它身子下面,我才免遭风沙伤害。风沙过去了,它又驮着我继续前进。我的心便从怀疑而至感激了。
  ⑩走了一天一夜,已经很疲乏了,骆驼也得休息一下。我找到一块洼地住下了,让骆驼到戈壁滩上去吃草。
  是夜云头很低,睡梦中觉得谁在拽我的裤腿,我翻身,眼前闪动着一双双绿幽幽的眼睛。我一骨碌从地上坐起,狼知道我没有死,一起向我咧开大嘴。这时,远处一声怒吼,在那边吃草的骆驼冲过来和狼厮打到一块。三只狼,一只被咬死,一只受伤,一只吓跑了。骆驼将我揽到身边,像是怕狼再来吃我。我扑到它身上,一个劲地亲。
  经过五天五夜,我们走出了戈壁。和骆驼分别时,我有许多话要说,但它不懂,只好摆摆手走了。我走了很远,它还站在原地向我凝望。
  到了目的地,友人说,驮我过戈壁的骆驼的主人,是塔吉克的牧驼人。
  “牧驼人呢?我没有见到他呀!”我很诧异。
  “老牧驼人要是活着,也该有几百上千岁了。”
  “他有后代吗?”
  “他有儿子、孙子、重孙、予子孙孙,都在戈壁上牧驼。”
  “老人家怎么把骆驼驯养得这么听话?”
  “这话奇怪,老人家没有驯养出来这样的骆驼,你能走过戈壁吗?”
1.请你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是什么描写?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骆驼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扑到骆驼身上“一个劲地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整体感知短文后,请你谈谈选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