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是一回事,选谁当***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1.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是反对                                                                      
     二是主张                                                                      
3.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词语的意思。 
    “宪草”:                                                                   
    “草宪”:                                                                    
4.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
                                                                                           
5.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6.积累链接: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予独爱莲之 ,                                            。
答案
1.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2.一是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 ;二是主张在《宪法》中设***。
3.“宪草”:宪法的草案;“草宪”:草率的宪法。
4.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溜须拍马。(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体诗的理解能力和诗意的概括能力。)
5.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意近即可)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举一反三
睡 莲

     (1)亲属探病的时间刚过,同病房的宁波大婶和胖阿嫂还沉浸在方才亲人团聚的欢欣中,互相夸赞着对方的小辈如何如何的好……
     (2)病房的墙壁是浅绿色的,在月光里,像一泓幽深的清水潭,水面是那么的清冷寂静,没有一丝波纹。病中长长的夜呀,可真难挨过。
     (3)忽然,走廊中一阵喧哗,又进来一个新病人。我看她昏沉沉地躺着,手腕上还吊着输液针管,有一头白霜似的头发。
     (4)“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这声音像清风一般甜润,吸引了我的视线:一张小姑娘笑眯眯的脸,衬在清水潭般的绿墙上,像刚刚盛开的一朵白睡莲,闪闪的眼睛是噙在花瓣上两颗晶莹的露珠。看样子不过十二三岁,脖子上还系着红领巾……
     (5)“姑姑,这是您的水瓶吗?我替您打热水去。”清风一般甜润的声音把我唤醒了,天已大亮。那白睡莲般的小姑娘笑眯眯地站在我床边呢。
     (6)“哦,那太麻烦你了。”
     (7)“不要紧的,我顺便的呀。”说着,她把宁波大婶和胖阿嫂的水瓶都带走了。露珠般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她走了。 
     (8)不知怎么,这一天我只盼着天黑,白发老人仍旧昏睡着,白睡莲般的小姑娘还会来陪夜的。我原来在盼她!
      (9)“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她来了!可是声音变了,很轻很细,像悄然飘洒的春雨。我连忙抬头看,同样十二三岁的年龄,同样围着红领巾,却换了一张脸:尖尖的下巴,眼睛像新月一样细细弯弯的,像一朵含苞的新莲。
     (10)“护士阿姨,我是来陪夜的。”第三天晚上,病房门外亮起的声音又变了,像百灵鸟一般快乐,映在清水潭般的绿墙上的是一张圆鼓鼓的脸,两颊很红很红,还嵌着一对笑靥。哦,这回可是朵顶呱呱的红睡莲啦!这位白发老人不知从哪儿修来的这么多好孙女儿,连我们大伙都跟着享享儿女福了。 
      (11)又是一个欢乐的早晨。“红睡莲”跳跳蹦蹦地替我们打水、扫地…… 
      (12)中午,白发老人醒了,病房的人都夸她的孙女好。白发老人轻轻叹口气,笑了。她说:“我可没那个福气。儿子在外地工作,老婆子一个人。那三个闺女是一幢楼里的邻居,平日全靠她们相帮买盐买米倒垃圾呢。”
      (13)是什么在我寂寞已久了的心房中轻轻地、暖暖地攒动着?是甜润的清风?是细柔的春雨?还是欢乐的百灵鸟? 
      (14)阳光洒在病房的绿墙上,清冷寂静的清水潭变得波光潋滟起来。水面上绽开了那么多睡莲,白的,红的,一朵朵都像姑娘可爱的笑容,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许许多多的亲人,仿佛她们不曾离开过我。
      (15)一朵美丽的睡莲,在我心中悄悄地绽开了……
1.阅读全文,梳理“我”的心境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长夜难挨的寂寞→                      →                    →被“睡莲”深深感动
2.(2)段描写“月下病房”与(14)段描写“阳光下病房”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一处地方给“我”带来如此不同的感觉?请结合文意简析。
                                                                                                                                                            
3.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传神精妙,请写出你对划线句人物描写的赏析。
                                                                                                                                                        
4.结尾一段在文中举足轻重,请分析它的“妙用”。 
                                                                                                                                                         
5.文中描写的“美丽的睡莲”在生活中也常常绽放在我们心头,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100字左右)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相约在春天开花
文/孙道荣
         妻子突然从厨房里冲出来,甩着湿漉漉的手,急匆匆就要出门。
       (A)外面飘着漫天的雪花。我问妻子:“天这么冷,要去哪里”?妻子说: “昨天和人家约好了,要买她的盆景,差点忘了,刚刚想起来。”
        我拉住她:“外面下着大雪,买什么盆景?等天好了再买也不迟啊。” 
        妻子却坚持要去。她解释说:“昨天中午吃过饭后,我在单位附近溜达,在桥头,看到一个骑着三轮车卖盆景的老太太,有剑兰、文竹、金菊,还有水仙球。我想买几颗水仙球,赶到春节的时候,正好能开花。老太太却告诉我,这几颗水仙球都是卖剩下来的,芽发得迟,估计要到春节后才能开花。她说,你要是真想买的话,明天会带几颗好的球株来,确保能在春节期间开花。于是,我和她约好,第二天中午还是这个时候,还在这个地方。” 
       我探头看看窗外,雪下得更紧了,便对妻子说:“外面下着这么大的雪,谁还会出门啊?再说了,那种路边的买卖,本来就是随口说说的,你还当真了。”
       但妻子仍执意要去。我无奈,只得推出自行车,说:“那就我替你跑一趟吧。”
       妻子说的地方,离家大约三四公里,顶着风雪,我向前骑去。心里嘀咕着,肯定是白跑一趟,就权当是体验一下雪中骑车的滋味吧。
     (B)赶到那桥头,我四处张望,风雪中除了偶尔几个顶着伞的行人,路上空荡荡的。果然被我言中了,也难怪,大雪天,谁还出门做小生意啊。
       路滑,我推着车往回走。拐弯的时候,忽然看见路边的墙角,蹲着一个老大爷。他面前摆着两只箩筐,都是水仙球株。没想到,这个天,还真有人坚持做生意,小本买卖,不容易啊。
        问好价钱,我买了五个水仙球株。我是这样打算的:回去跟妻子撒个谎,就说找到那个和她约好的老太太了,水仙都是从她那儿买来的,免得她有失落感。 
       老大爷细心地用塑料袋,帮我将水仙球株一个个装好。他的毡帽上,已经积了一层雪花。
       我劝老大爷:“天冷,又下雪,不会再有什么生意了,赶紧回家吧。”老大爷双手凑到嘴巴前,一边哈着热气,一边点着头。
       我推着车,慢慢往回走。身后,隐约听到老大爷在自言自语:“人家也许不会来了,真的不会来了。这个鬼天气,谁还会出门啊。老太婆,太冷了,我得回家了,你可别怪我,我可是已经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了。”
       原来……霎时,我明白了。
       我转回身,停好车,紧紧握着老大爷的手,大声告诉他:“您老没有白等啊!”
     (C)雪打在我手中的水仙球株上,球株已经长出绿叶:她们相约,在春天开花。(选自《新民晚报》2010-02-05)
1.本文明明是写冬天发生的事情,而文章题目是“相约在春天开花”,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春天”?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如何理解加粗语的“执意”一词?
                                                                                                                                                 
4.文章有多处景色(环境)的描写(原文已经用线标出),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别简述其作用。
   (A)                                                                                                                                     
   (B)                                                                                                                                      
   (C)                                                                                                                                     
5.画曲线的地方“霎时,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
                                                                                                                                                              
6.读了本文你受到怎样的教育?你准备以后怎样做?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泪光中的食指
赵丽萍
      (1)初一那年,他染上了一个恶习:偷窃。当同学将这件事情报告老师后,他的行为开始变本加厉了。无奈之下,老师在家长会上公布了这样的事实。所有的家长都将目光投向了坐在最后排的他和他母亲。
     (2)晚上回到家中,母亲二话不说,拿起皮鞭,让他跪下。他的确跪下了,可他为自己辩解:老师只是一面之词,我根本没偷!母亲一皮鞭狠狠摔下去,歇斯底里地吼道:不许狡辩,给我老老实实跪到天亮!
      (3)深夜,母亲坐在一边的椅子上陪着他继续跪。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三个小时过去……直到六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忍不住挪了挪双腿,乞求母亲:“妈,我疼。”母亲盯着他的腿,裤子磨破了洞,膝盖磨破了皮,地上沾满了星星点点的血迹。他把两手垫在了膝盖下,又一次乞求两眼发直的母亲:“妈,你真让我跪到天亮吗?我是你的独生儿子啊,你已经失去了我爸爸,你舍不得再失去自己的亲生骨肉,你一定心疼我的,对不对?”话音刚落,两眼发直的母亲,突然站起身来,一把拉开他垫在腿下的双手,厉声吼道:“跪!坚决给我跪到天亮!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去偷!”“我没偷!”他大声喊,“我只不过借别人东西用了一下而已。我是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这么狠心让自己的儿子跪到天亮呢?你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生妈妈?”说完,他一个起身冲进了房间,他的母亲追过去,而他,却“啪”的一声反锁了房门。
      (4)母亲哭了。跪在他的房门外哭了起来。十二年来,母亲在父亲去世的时刻哭过一次。那是六年前,他的父亲因为偷盗抢劫而被判处死刑。在送行的那一天,母亲牵着他稚嫩的小手,追着警车一边跑一边喊父亲的名字。他清楚地记得,父亲临死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母亲说的:“教育好儿子,教他走正道,拜托你了!”那一刻,母亲哭得昏天黑地。
      (5)而这一回,他又听到了母亲同样绝望的哭声,心如针扎。可一想到膝盖上的伤痕,他又用被子严严实实蒙住了自己的耳朵。而他并不知道,房门外的母亲,此时在经受着怎样的痛苦与折磨?
     (6)母亲失望极了。她缓缓站起身来,仔细端详了一番他的房门,仿佛端详自己的儿子一般。然后,缓缓走进厨房,拿出一把菜刀,闭着眼睛,狠狠对着自己的右手砍了下去。只听见“啊”的一声,母亲右手的食指被完完全全砍了下来。等他拉开房门赶出来的时候,母亲已经昏迷在地上。
      (7)从那以后,他后悔不已。他悔恨自己不该做可恶的“第三只手”,悔恨自己不该和母亲狡辩,悔恨自己没给母亲争光,悔恨自己那天为什么不跪到天亮……十指连心啊,母亲被砍掉的那一根食指,其实是一刀砍在自己的心尖上啊。“第三只手”的痛苦,只有做母亲的人才会不求回报地为自己扛。母亲不忍看见自己的儿子断掉手指,因此,她剁掉了自己的手指,让儿子吸取血的教训。想着想着,他开始痛哭流涕,他发誓从此要让母亲骄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8)于是,他抛开一切杂念,发奋苦读。五年前,他顺利从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如今在美国读博的他,经常给我发来邮件。当我问及他毕业后是否回国时,他的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思念和恩情:“回,肯定会回!你知道吗?是我的母亲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一定要回来好好孝敬她!”
1.第(3)段中“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三个小时过去……直到六个小时过去了”这样写啰嗦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面对恶习不改的儿子,母亲用了哪些方法让儿子痛改前非,发奋读书的? 
     答:                                                                                                                                            
3.品析下面句子中画线字的表达效果。
     说完,他一个起身进了房间。他的母亲追过去,而他,却“啪”的一声反锁了房门。
     答:                                                                                                                                              
4.你更欣赏文章中哪一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答:                                                                                                                                                   
5.文章中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改掉“第三只手”的恶习,能不能不砍掉自己的手指呢?请你帮“母亲”出出主意,再介绍一种好方法。
    答: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军号声声
        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⑤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⑧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⑩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1、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
                                                                                                                                                                
2、从全文看,③-段记叙的顺序是                                  ,其作用是                                                    
3、“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4、第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段采用B句。
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
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6、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雪中小卓玛
李春雷
        ①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 
       ②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③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上学了没有?”“谢谢!”“你叫什么名字?”“谢谢!”  
        ④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⑤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⑥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⑦况且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⑧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⑨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⑩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地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事。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哪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犟,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
       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选自2010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2.(1)理解第⑧段“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的含义。
                                                                                                     
     (2)第段“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事”一句中“你的心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卓玛说的“谢谢”和“我”对小卓玛说的“谢谢”的含义是一样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第段,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简述小卓玛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亲爱的同学,如果《雪中小卓玛》是你从人民网上看到的,请你以网友的身份为玉树小朋友发一个帖子,写几句关心鼓励的话。要求40字以内。
     你的帖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