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10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

《小石潭记》(10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小石潭记》(1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境过/水尤B.不可久/无定所
C.潭中鱼百许头/不久居D.乃记之而 /过中不至,太丘舍
小题2: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3分)D
小题2:(3分)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题3:(4分)作者的心情是先乐后悲。作者因被贬而内心凄苦,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境。游览小石潭之初,他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联想到被贬官的经历,忧伤、悲凉便随之而来。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各句的意思,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D项中“去”皆为“离开”。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本句要注意“斗”“蛇”是名词作状语,“明灭”要意译,“见”通“现”。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从文章开始作者对小石潭的描写来体会作者愉快的心情,再从结尾处作者因为小石潭环境过于清冷而触景生情来理解作者因被贬内心的孤寂一情。
举一反三
阅读《背影》的节选,完成下列各题(9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小题1: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3分)
小题2:“……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3分)
小题3: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出师表》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此人可见 (             ) ②欲大义于天下 (           )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④庶竭驽钝     (           )
小题2: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小题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文第四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臣心”的一句话是                              。(2分)
小题4:白居易曾有诗云:“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对于诸葛亮效忠刘氏的情结作了高度评价,你是如何理解他与刘备父子之间感情的?试做分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比较阅读甲文《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文《湖心亭看雪》。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无与为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
一小舟(     )        湖中得更有此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梁衡评价北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湖心亭看雪》:“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它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苏轼与张岱心中的月色雪景都同样的淡雅高洁。不同的是各自流露在字里行间对人生的不同看法。请分别写出文中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甲文】                                                                     
【乙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桃花源记》节选 (14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如外人              
(3)余人各复至其家                            (4)来此绝境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3分)
小题4:你怎样评价陶渊明笔下的这个理想社会?(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蔓不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种植
C.自古人知兰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相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小题3: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⑶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小题4:【甲】【乙】两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