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三 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13分)三 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3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三峡”指的是长江上游的      峡      峡       峡 。(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两岸连山,略无处:(2)非亭午夜分  (3)多趣味: (4)乘奔御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题4:作者最后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小题1: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小题2:(1)通“缺”空缺(2)如果(3)真,实在(4)即使
小题3:
(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呀。
小题4:
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突出三峡山高岭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知识的题目,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况且本文的注释中有对三峡的注释。此题是比较简单的题型,只要加强记忆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阙”,通假字,通“缺”,空缺。“自”一词多义,如果。“良”副词,真,实在。“虽”古今异义词,即使。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3:
试题分析:(1)中的翻译要注意“自”和“曦月”的解释。(2)句中要注意“虽”这个古今异义词和“奔”这个词类活用词。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
试题分析:最后用当地的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以猿鸣的哀啼为引子,突出三峡秋天凄凉,凄婉的特点,照应了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此题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搞懂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此题做答。
举一反三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计10分)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1,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2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3,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5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6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1虎丘:苏州名胜  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5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6两脚盘腿打坐。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无与乐者(              )  ②至承天寺(                  )
少闲人(              )    ④秋夜坐钓月矶(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也(《晏子使楚》)
B.相与步中庭 /往来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C.庭下积水空明 /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D.潭中鱼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举也(《治水必躬亲》)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小题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2分)
                                                                            
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文段,按要求答题。(12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说,游说。③养:供养之地。④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尔而与之生(用脚踢)B.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孔子齐景公(召见,接见)D.吾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小题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蹴尔而之//所识穷乏者得我B.是亦不可以乎//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C.今景公//学而时习之,不亦D.孔子不受//令弟子趣驾,而行
小题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我何加焉//受地先王,愿终守之B.景公致廪丘为养//固国不山溪之险.
C.行道人弗受//辍耕垄上D.乡为身死不受//景公未之以行赐之廪丘 .
小题4: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内容可概括为:孔子不受景公之赐。
B.【乙】文可作为【甲】文的一个事例论据,有力地证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从而论证论点。
C.【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见利忘义。【乙】文中孔子的表现印证了《论语》中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D.【甲】文以议论为主,运用排比句式,语句流畅,气势充沛。【乙】文以叙述为主,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城市里的树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雨时,我看到雨水滚滚而流,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的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树不但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中间,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和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多年前一次出差路过山西的一个小城,突然看见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猜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西郊的路上,我看见一棵合抱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相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会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时,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一切,自己把伤口愈合。如果城市里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茏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情、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了朋友,他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小题1: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3分)
小题2:作者说,“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具体列出“伤痕累累”体现在什么地方?(3分)
小题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
②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
小题4:“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时,会受伤更重。”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5:如何理解“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这句话?请联系本文和生活谈谈你的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10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三峡》作者是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略无处(             )         不以也(            )    
沿阻绝 (             )        属引凄异(              )
小题3:《水经注》是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山峡之水是描写对象,但作者为什么先从三峡的山的写起?(2分)
小题4: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四季更替的顺序来写?(2分)                                                                               
小题5:文章结尾引用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让柿子挂在树上吧》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让柿子挂在树上吧
龚静
夏日傍晚散步,各种树的叶子虽然有些闷闷的,但其实很多变化在悄然发生着,一些果树在每天暑热的蒸腾中渐渐挂了果,看看吧:青柿子、青枣、橘子都已经藏在树叶间了,秋天就等着在夏天之后成熟绽放,枣子会一点点变红,柿子会像阳光一样,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只是,柿子红起来也就只看过一年。自从前几年小区里一下子从五湖四海来了不少给子女带小孩的老人,果树们既是甜蜜又是伤感,甜蜜的是老人们太喜欢果树了,果子还青涩瘦弱时就频频来探望光顾了,伤感的是未到秋熟好时分,树上的果子已经不见了,果树和果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红柿子绿叶子的好秋光也一年难得一见了。一些老人一手牵着孙儿,一手拎着塑料袋,在果树下使劲地摘果子,不到一两个时辰,一树的柿子唯剩高高在上的那几只还青涩地挂着。
楼上邻居看到,忍不住劝说,“不好摘的不好摘的”,“又不是你家的,管你什么事?”“不是我家的,是小区的,大家看看不是蛮好吗?”“不要你管……”省略号里是一串流畅的骂人话,可以一径骂到祖宗.骂骂咧咧,手却是不停,偶尔个别的老妪有点点似乎不好意思,提着半袋柿子走了,有些则手口并用,偏要装满一袋才满意。等到来年,亦复如是,而且准备了长竿工具。有的邻居实在看不下去,每年都与她们理论,收获的总是一顿骂骂咧咧,有一次甚至发生了冲突。毫无收敛之意,也毫无羞愧之色,仿佛应当、本该。不是你家的我就可以摘,是她们的逻辑。当然,柿子是要吃的,不是看的,更是她们向来的观念。
那棵枣子树还是果子青青时,就不断有人来觊觎了,保安每天来摘几颗吃吃,有人瞅着周围似乎没人时来摇几下,“吃几颗没问题的”,保安说。当然,枣子渐渐成熟了,鸟也一样频频光顾,不过,就让它这么由青转红而熟,瓜熟蒂落的,不是也蛮好嘛。
问过一位本地的阿姨,她认为反正拿一点点也没有关系的喽。“那大家都拿一点点,这么就一点点也没有啦”,她不说话了,顿一顿:“不会这么严重的。”大概习惯取用者就是如此想法吧,东西挂在那里干什么,倒不如摘下来饱饱口福;桂花反正要凋谢的,不如采了来做做糖桂花;柿子红了没人摘也要掉下来的,有啥看的,不如吃掉算数。于是,他们想都没想,就习惯性的、理所当然地占为已有了。
其实,小区种植的果树,与果园种植是有差异的,并不一定适合食用,倒是审美大于实用的。只是,实用的观念太深入人心了,况且免费,这手就忍不住了。其他桂花,桃花,梅花,等等,总之但凡可以吃的,可以用的,可以摘来放家里的,都不放过。
我们不会去想到柿子也是可以挂在树上欣赏的(那是秋天的味道啊),退一步说等它熟了再摘也不迟啊;桂花虽然总要凋谢,但采摘一光,如何香飘一秋呢?正是这些草木让城市人还感觉一些岁月时序自然芬芳啊。
好比那些青山绿水,明明是大自然的赐予,人却是止不住地改天换地,这儿建个宾馆,那儿搞个浴场;这儿建个工厂,那儿搞点别墅,看似眼前得了利,却破坏了生态平衡。
何以不能顺自然而为?让山水回到山水,人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空无”也是一种“有”啊。青山绿水,无污染的空气环境,最终得益的还是生活于斯的人。可是,实用主义成了我们身上的基因,利益作祟,使我们缺乏对自然的敬重和慎重,对事物总是太多实用太少审美,缺乏一种无用之用的眼光和态度。
(有改动)
小题1: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写到采摘花果的人,不仅有“从五湖四海来给子女带小孩的老人”,还有“保安”和“本地阿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最后第二段中关于人们对待青山绿水的态度的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空无’也是一种‘有’啊”,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以“让柿子挂在树上吧”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