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4分) 尝 文理 泯然 环谒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小题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4分)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 ,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 。 |
答案
小题1:曾经 文采和道理 消失 四处拜访 小题2: ⑴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惊奇,渐渐的请他父亲去做客。⑵最终成为普通的人,就是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呀。 小题3:第一阶段,天资过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才华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沦为普通人。泯然众人矣。 小题4:不使学,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尝”,副词,曾经;“文理”,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文采和道理;“泯然”,动词,消失;“环谒”,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四处拜访。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奇”(对……感到惊奇)、“稍稍”(渐渐)、“宾客”(请……做客)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卒”(最终)、 “众人”(普通人)、“至”(达到)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第一阶段“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时候的仲永聪明才智都非同一般人;第二阶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止步不前,所以,才华渐渐衰退了。第三阶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即沦为了普通人。 点评:不同的文章,遵循着不同的规律,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从不同份体裁入手,阅读小说,可以依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据事件的发展过程。阅读散文,可以依据“神“与”形“的联系。阅读议论文,可以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阅读说明文,可以依据说明事物的顺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小说、散文、记叙文一般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往往就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小题4:试题分析:主观上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客观道理是“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 |
举一反三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 ⑵野芳发而幽香( ) ⑶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⑷伛偻提携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3: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遭贬谪的朝廷弃儿不胜枚举,流放的屈原,不得志的苏轼,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从这些人身上你获得哪些启示?(3分) |
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执策而临之 临: (3)愿子还而视之 子: (4)去而顾之 顾: 小题2: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题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③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小题1: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4分) ①齐国好厚葬( ) ②布帛尽于衣裘( ) ③桓公患之 ( ) ④厚葬之风休矣( ) 小题2: 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人 何 故 为 之 也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 小题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4: 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宋)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①。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②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③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④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释]①高安:地名,今属江西。②岌嶪[yè]:危急的样子。③震掉:惊恐。④葱蒨[qiàn]: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字。(4分) (1)余得罪迁高安( ) (2)渡桥而东 ( ) (3)汇为大车轮 ( ) (4)穷水之变 ( ) 小题2:下列加线字与“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中“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2分)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B.受地于先王 | C.皆以美于徐公。 |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开篇即点明这次游山的时间、地点和机缘,叙事简洁。 | B.文章层次井然:先写栖贤谷,后写栖贤寺。写谷先写水,后写石;写寺,先写位置,再写寺内僧堂。 | C.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且与三峡作比,表现了水声势浩大、险急、多变等特点 | D.“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这几句从形和色两方面描绘“杉松竹箭”,使景色鲜明突出。 |
|
闲读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抖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小题1:“我”窗前这棵梧桐树有什么特点?根据全文,简要概括。(3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 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②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 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小题3:本文题为“闲读梧桐”,却多次写到“外祖父”,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通过对“梧桐”的一次次的“闲读”,作者得到了哪些人生感悟?(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