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古文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古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如外人(      )            ②便还家(       )
太守(      )              ④病终(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真无马邪
B.屋舍俨为之怡称快
C.不足外人道也宫中府中,俱一体
D.不知有汉记之而去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小题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怎样的美好理想?(3分)
答案

小题1:(4分)①全都 ②通“邀”,邀请 ③到……去 ④不久
小题2:(3分)B 
小题3:(3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重点考查“云”“率”“妻子”“绝境”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4:(3分)社会和平安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环境宁静优美,民风淳朴友好。(意近即可,每点1分,共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避的古今异义字词,比如“要”,现在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副词,古文中是通“邀”;“寻”,现在是动词“寻找”,古文中意为“最终”。
点评:本题不难,皆常用字词。学习古文,要注意积累词汇,尤其是对多义词,学习时要注意举一反三,学一知三,归纳识记,判断时可从自己归纳的多种义项中考虑选择。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其”一为代词一为语气词,B项中“然”都是“样子”的意思,C项中“为”一为“对”一为“成为”,D项中“乃”一为“却”一为“就”。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字词,句意浅显,易于判断。古文中一词多义是非常普遍的,在平时学习中要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要注意举一反三,归纳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把关键字词解释清楚,“云”:说;“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村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做过翻译练习,对句子内容比较熟悉。文言句子的翻译有三个原则,一是字字落实清楚,符合原意,三是语法遵循现代语言规范,三是语句要通顺。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文中作者描写的优美的风景和愉悦的场面以及友好的人情往来想像作者心中美好的社会,理解作者此文的用意。
点评:本题不难,此问题是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学生印象深刻。文意的主旨,是作者或用一个故事或围绕一个话题来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时作者用议论性的语言在文章中表达出来,而多数情况下是包含在文章的文字里,需要读者去阅读分析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4 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 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 ⑥视:看,比照。 ⑦化:融合。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子划线字意思。(4分)
(1)有龙则灵                      (2)可以素琴       
(3)则商也                    (4)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小题3:甲文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生活情趣?(2分)
小题4: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刘禹锡所提到古贤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不能前时之闻           (2)之天也       
(3)于材人远矣             (4)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往水中,还,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湿,火免焚。生醒,方见
尔后生因暗行,堕空井中。狗***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还。(选自《搜神后记》)
【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②跬步:半步。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狗便往水中        录毕,送之
B君可我。          远海门
C乃路人云          此中人
D火免焚            数八层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身洒生左右草上     计日
B生醒,方见之          物外趣      
C系之去             结友别          
D 堕空井中          所欲有甚生者
小题3: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用“/”断句,只划两处。
狗 乃 引 颈 视 井 生 知 其 意 乃 许 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      
甚爱怜之,行止与俱
                                                                        
小题4:根据选文回答。(4分)
(1)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请概括回答。
                                                                         
(2)文中哪一处细节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用原句回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段,完成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2)上
(3)执而临之                    (4)可诬一世之人
小题2:翻译句子。(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小题3:(3分)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小题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郭沫若的《白鹭》,回答文后题目(共13分)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小题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画面名称
画面形象
画面特点
白鹭钓鱼图
 
和谐自然
 
枝头闲立
悠闲舒适
白鹭晚飞图
黄昏低飞
 
小题2:文中划线句中的“它”是不是在“望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评论家晓雪在《关于散文〈白鹭〉》中说“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请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
小题4:“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阅读下面的文段,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发现平常之景、平淡之人的美。
只要心存一份热爱与向往,一丘秀峰一片流霞,一帘飞瀑一脉河流,都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挺拔的大树,葳蕤的小草,芳香的泥土,美丽的田舍,都能让我们领悟到美的极致。就是清晨的一滴露珠,傍晚的一缕炊烟,山林的一声鸟鸣,村巷的一声狗吠,也觉得有韵有意。                                   (《京郊日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