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
太守 (       )          ④来问讯(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作答。(2分)
小题5: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D
小题1:①②略 
小题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古义:交错相通,今义:道路交通。(2)今义:关联词语,古义:更不必说。(3)动词,拜见。(4)今义:味道,古义:全、都。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A、放弃  房屋  B、寻找  不久  C、隔绝  极  D、又 又。经分析,选D项。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一一是详细的意思,为是给的意思,闻是听说额意思,还要在“为”后面补充出省略出的成份“桃花村民”。翻译(2)句时,注意“既是已经的意思,便是于是的意思,扶是顺着的意思,向是原先的的意思,志是做标记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渔人”。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因为文章的第2段交代“这些人很早就来到这里,与外界的人隔绝了”,突然见到渔人,感到非常的吃惊。
点评:根据文章内容来分析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读懂文章的内容,根据读懂的内容来概括分析即可。比如本道题目,读懂““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以及“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能分析出“吃惊的原因“。
小题1:试题分析:其实渔人复寻桃花源而迷路已经否定了桃花源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刘子骥又寻而未果,进一步表明桃花源的存在只不过是人们的意愿而已,“后遂无问津者”实际上是告诉人们真正没有战乱,祥和、安宁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等叹惋之情。
点评:理解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内涵,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以及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比如本文的主旨---表达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可是当时东晋社会黑暗,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美好社会。所以,理解文章中某些句子的内涵,必须要联系写作背景以及作品的主旨。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0分)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4分)
(1)学而不思则                        (2)思而不学则殆       
(3)与朋友交而不乎                    (4)恕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题3:胡锦涛***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的“                                 ?”来表达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2分)
小题4:阅读下面这个故事,写出其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2分)  
庾(yǔ)公乘马有的卢①,或②语③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④不安己⑤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⑥。效⑦之,不亦达⑧乎!”     出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庾公:庚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的卢:骏马,性烈。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
②或:有人。
③语:告诉。
④宁可:怎么可以。
⑤不安己:对自己不利。
⑥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
⑦效:学习,效法。
⑧达:豁达。
上面的故事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句子:                  ,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琴俱亡(14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俱病(    )   弦不调(    )   不悲(    )   不闻消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6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除去。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A.齐之辞者也()B.王曰,何?()
C.晋平公与群臣饮,饮()D.非君人者之言也()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释之,以为寡人戒。
                                                                       
小题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援琴撞之
小题4: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2分)

A

 
楚王当堂羞辱
 
B
 
楚王自取其辱
 
 
——    —    ————               ————
小题5:【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坐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床榻桑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病愈。盖其人为漆所毒,他医皆不识云!
9.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默庵诊之      延:               ②必得其因而后  已:         
③盖目眶肿      尽:               ④思否?        食: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延默庵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久之B.遂命之食
C.辍耕之垄上D.忘路之远近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盖其人为漆所毒,他医皆不识云。
小题3: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回家的花朵(13分)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就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台阶缝隙里或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是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筛里,在乡村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市声或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③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镀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绒绒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④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它们和许多的人一样,从乡村来却再也回不到那弥漫着泥土腥香气息的乡间了。
⑦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⑧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打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润湿的泥土,其中许多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颗竟又开花了,那金黄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⑨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白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的风飞走了。
⑩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⑾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树或一棵草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将燃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⑿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
小题1:文中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语句。(2分)
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小题3: 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文章第⑿段中运用四个“不管”和一个“一定”,其表达效果是什么?(2分)
小题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回家的花朵”的含义。(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