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寻 春》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寻 春》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寻 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小题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
小题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4分)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小题3: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
小题4: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2分)
小题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2分)
答案

小题1: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小题1:①“飞”是“轻盈的飞翔”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②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这一抹新绿让我精神振奋的样子,表达了我此刻的惊喜和对春天的喜爱心情。
小题1: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小题1: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小题1: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寒冷的季节里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联想到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也要有放眼未来,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作者情感历程的能力。根据提示以及文章的第6、12小节的内容来树立作者的情感历程。
小题1:①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先理解加点字“飞”的语境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出“飞”字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即可。
②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先确定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心理描写,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运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12段“心中有春天”这一部分内容来理解“春天”之的什么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第4段的内容“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这句话来理解“我”的愿望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理解文章标题的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1)作者在早春之时去野外寻找春的踪迹(表层),(2)作者通过对早春之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面对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深层)。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①春,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②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③;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④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注释:①三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 ②方:与……相比  ③官库:公家的库房。
④殆:几乎。
小题1: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2分)
A.①臣妾畏臣 ②固为胜
B.①莫不有求王 ②何至
C.①时时间进 ②人不知不愠
D.①喟问隶校尉②蔚而深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与“闻寡人之耳”中的“闻”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忿恚尉,令辱之B.无案牍之
C.吾妻之我者D.必先其心志
小题3: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朕可方汉之何帝?
小题5:甲、乙两文都讲述臣子向君王进谏。邹忌与刘毅在进谏时都讲究策略、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甲】文中,邹忌以          作比;【乙】文中刘毅以          作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15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寡助之                   亲戚
所恶勿施尔也                兽之
小题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解释。(3分)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B.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记之
小题4:【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1分)【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甲】文说“得道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无方入门不顾。
小题1:(2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小题2:(2分)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1)与友行________
(2)后乃至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_______
(4)下车之________
小题3:用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3分)
(1)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友人便怒________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小题5:“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6: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小题7: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张丞相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
(3)侄然而止 (      )       (4)所书问曰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小题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伤仲永》,完成文后题目。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未识书具   尝:           
(2)宾客其父   宾客: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翻译:           
(2)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           
小题3:作者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