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武夷山——我的读后感》,回答问题(共12分)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 衡①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做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

阅读《武夷山——我的读后感》,回答问题(共12分)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 衡①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做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武夷山——我的读后感》,回答问题(共12分)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 衡
①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做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之苦,只要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②两岸群山将自已突兀的峰岩或郁葱的披发投入清澈的溪中。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似的看两边的景色,听筏下汩汩的水声,静静地读着这幅大水墨。
③这两边的山美得自在,当她不披绿裳时,硬是赤裸得一丝不挂,本是红色的岩石经多年的氧化镀上了一层铁黑,水冲过后又留下许多白痕,再湿了她当初隆起时的皱褶,就自然得可爱,或蹲或立,你会联想到静卧的雄狮、将飞的雄鹰或纯真的顽童、憨厚的老农,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但大多数山还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显出另一番神韵。筏子拐过一两道弯,河就渐行渐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氲葱郁,山顶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绿色的天门阵,直排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挤下来。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河没有浪,山没有声,只有夹岸迷蒙的绿雾轻轻地涌动。水中起伏不尽的山影早已让细密的水波谱成一首清亮的渔歌,和着微风在竹篙的轻拔慢拢中飘动。
④这条曲曲弯弯的溪水美得纯真。滴滴雨露轻落在叶上草上,渗入根下土中,沙滤石挤,再流出涓涓细流,汇成这能漂筏行船的大河。所以这水就轻软得可爱。没有凶险的水涡,没有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地淌。每当筏子转过一个急弯时,迎面就会扑来一股爽人的绿风,这时我就将身子压得更低些,顺着河谷看出去,追视这幅无尽的流锦,一时如离尘出世,不知何往。在这种人仙掺半的境界中,我细品着溪水的清、凉、静、柔,几时享受过这样的温存与妩媚呢?回想与水的相交相识,那南海的狂涛,那天池的冰冷,黄河壶口的“虎啸”,长江三峡的“龙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质原貌,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
⑤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这样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这样的尽情尽性。也怕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一处美的山水就是一个暂栖身心的港湾,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朱自清有他的月下荷塘,夏丐尊有他的白马湖,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山水。
⑥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涌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产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对人的激励;登峨嵋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种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却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对青山明镜,你会由衷地默念:什么都抛掉,重新生活一回吧。难怪这山上专有一处名“换骨岩”呢。
⑦我正庆幸自己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突然眼前一亮,竹筏已漂出九曲溪。回头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妆,船工还在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
小题1:.仔细阅读文章第③④⑤段,按要求填写表格。(4分)
 
内容
感受
第③段

美得自在
第④段
溪水

第⑤段


 
小题2:.阅读第⑥段,体会作者面对武夷的山水为什么会产生“重新生活一回”的想法?(3分)
小题3:.本文在描写武夷山水时,可谓形神兼备,写活了风景。试从第③④两段中任选一段,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的。(可从修辞、用词等方面,150字以内)(5分)
答案

小题1:
 
内容
感受
第③段
⑴山
美得自在
第④段
溪水
⑵美得纯真
第⑤段
⑶山水相依
⑷美得相得益彰
或者美得难解难分
 
小题1:(3分) 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让人感到轻松空灵,让人不禁想抛开俗世的牵绊,寻找一种宁静、纯粹的生活。
小题1:(5分) 写山:写形,从不同的感官角度写。写色彩,或铁黑,或葱绿;写形态,如雄狮、顽童、老翁,山上树木,如天门阵,如垂竿;写静态,或蹲或立;写动态,绿雾“涌动”、山影“起伏不尽”。(2分,任答两个方面即可)写神,运用比拟修辞手法。(1分)“她不披绿裳时”,把山比拟为女子;“静卧的”、“将飞的”“纯真的”、“憨厚的”,或拟人或拟物,情态各具,活灵活现,把武夷山的写得生动而有情趣。(1分)(语言表达1分) 
写水:写形,点出清、凉、静、柔的特点,重点突出了水的静和柔:“悄悄地流,静静地淌”。(1分)用比喻,“无尽的流锦”也形象地描绘出溪水的平静、柔和、光彩焕然、绵绵不绝。(1分)写神,指出“温存与妩媚”,(1分)并引用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武夷水的温柔之美。(1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及文段表达出的情感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把握关键词,细细品味出文段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联系上文,可以在原文中得到答案。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等表现手法。考试中考的较多的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绿
又是绿色稠密的季节,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沉浸在绿色遐想之中。
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的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春天的绿(      ),夏天的绿(      ),秋天的绿(      ),冬天的绿(      )。
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阴中,任凭风吹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地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舞着,给我带来神思缥缈的遐想。
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的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林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茂,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不,每每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的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美,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它似少女的初恋如一抹柔情般稚嫩,霏霏细雨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小题1:.文中“(      )”中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纯真 凝重 活泼 深沉 B.深沉 活泼 凝重 纯真
C.活泼 纯真 深沉 凝重 D.纯真 活泼 凝重 深沉
小题2:.本文写了四季的绿,其中略写的是(      )(3分)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小题3:.纵观全文,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 3分)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式
小题4:.本文的主要线索是 (      )(3分)
A.时间:四季变化 B.颜色:绿色
C.踪迹:作者行踪 D.感情:喜爱
小题5:.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      )(3分)
A.季节变化B.空间转换C.感情变化D.景物转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①沿阻绝(     )      ②乘奔御风(    )
多趣味(     )     ④哀转久(    )
小题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
小题5:.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③人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曾:      (2)恒:         (3)衡:        (4)喻: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小题3:.文中第①段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
小题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5分)
何为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
——《孟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1分)
(1)往之家(      )     (2)贫贱不能(      )
小题2:.请用原文回答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具体体现?(2分)
小题3:.本文的思想对你的为人处世有哪些指导意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领略先贤古诗文之精华。(12分)
客至①   [唐]杜甫   
舍②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③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 肯⑤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⑥尽余杯⑦。
注释: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明府,县令的美称。②舍:指家。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⑤肯:能否允许。⑥呼取:叫,招呼⑦馀杯:余下来的酒。   
(二)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又久之,命坐,果蔬不具,其人已心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小题1:、(A)材料一中客至是什么季节?(B)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C)这种诗体颔联和颈联句式上有什么特点?(3分)
小题2:、仔细阅读材料一,我们会发现首联、颔联内容为客,颈联、尾联为 B客(各填一动词)。(1分)
小题3:、解释材料二中划线的字词。(3分)
小题4:、材料二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小题5:、请在材料二中找出与“公取自食之”中的“食”意思相同的词。(1分)
小题6:、比较两则材料,说说杜甫和王安石各有什么传统美德?(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