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30-34题。(8分)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30-34题。(8分)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30-34题。(8分)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                                    
小题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1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小题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分);
小题1:C (1分)
小题1:.(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分)“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
小题1: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分。每空0.5分);
小题1: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6—10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蔽林间窥之         C  稍近益狎
  遮天蔽日             受益匪浅
   B  驴不胜怒"          D  计之曰
  喜不自胜             不计其数
【答】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技止此耳”一句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动作和心理,请选择一处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了全文后,你想给“黔之驴”怎样的忠告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1题。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俄有老父至(    )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2题。(16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夙夜忧叹,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夙夜忧叹(      )               ②恐托付不效  (       )
③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      ④诚如是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小题3:.细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甲、乙两段文字表现诸葛亮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
②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原文回答)
小题4:.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2分)
小题5:.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而: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      (4)结庐在人境     庐: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水陆草术之花,可爱者甚蕃。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题3:.【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能印证“背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4:.【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关洞察力的问题
[美国]琼·比尔·莫斯雷
在我家那本有些年头的“家庭圣经”里,有一页是用来专门记载特别的日子的,多半有说明,不是婚丧,就是生日。也有些日子未加注明,好像写的人不忍心把所发生的事记录下来。这样的日子当中,有一个是墨水已经褪了色的,日期是1926年10月18日。
  那天早晨,和往常一样,我和我的路姐为了该轮到谁洗碗,吵了一架。我们讨厌洗碗,因为这活儿太没意思了。但是这样的争吵并不影响我们互相之间以及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我们的家人当中还有爷爷和奶奶。
  那天,在上学的路上,经过齐默太太家时,她兴冲冲地对我们说道:“你们放学后,到我这里来一下,我给你们一瓶我自己做的苹果黄油酱。”
  学校里的过道很挤,学生们吵吵嚷嚷、推推搡搡。我听到一个老师很气愤地对另外一个老师发牢骚:孩子们都是些以自我为中心,不识好歹,没有良心的人。他们对别人的需要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她那气愤的言语,有几个字眼儿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我可以肯定,他们不是赞美的词。后来我把它们记在生字本子里,又过了一阵,我查了查了这些词的意思。有一个“Preception”,真使我神往。它的意思是一种洞察力,理解力或是通过感官得到的直接的判断。无疑地,我们都缺乏这种“Preception”。
  放学后回到家,正准备吃晚饭,传来了敲门声。原来是和父亲一起在矿上做工的哈里先生。他的脸色刷白,双手在发抖,问我:“你母亲在家吗?”“什么事情?”已经站在门口的妈妈把我推到一边,问道。“出事了,比尔太太。”哈里先生轻声说道。“是威尔逊吗?”妈妈用近乎耳语的声音问。
  哈里先生点点头,接着说:“还算运气,我们拦住了一辆快车,把他送到圣路易一个设备良好的医院里去了。他的胳膊被皮带缠住了,正在对他进行全力抢救。”母亲已经解下了围裙,用手整一整头发,对围在门口的我们几个孩子说:“现在,我要出去几天,你们要和平常一样,乖乖地上学,帮助爷爷、奶奶做些家务活。一切都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一切都有问题。几天后,爷爷去了趟圣路易,回来后告诉我们,父亲的一只胳膊恐怕保不住了。实际上,父亲的一只胳膊已被截掉了,只不过爷爷认为,像这样的坏消息,不要一下子,而要一点点地告诉我们。
  母亲回来后,我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是这个真相太残酷了,使我们小小的脑袋瓜接受不了。一定的。每天都有可能,我们会听说这不是真的。一定的,我们会听说,这个抱着、甩着我们玩的肌肉发达的胳膊已经接好了。
  母亲告诫我们:“当爸爸回来时,你们不要在他面前哭,也不要表现出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的样子。日子要像平常一样过下去。你们知道,生活就是这样的,这才是爸爸的愿望。”
  像平常一样过日子!是不是母亲受的刺激太大了,她这些话都有些语无伦次了。
  爸爸是在夜里被人送回家的。我们什么都听见了,但是假装睡觉。妈妈说过:“爸爸一路上回来会很累的,你们最好在早上见他。”
  这一夜真长。明天,我们将做什么?说什么?父亲将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天早晨,父亲坐在厨房壁炉旁的椅子里。他看上去白了,也瘦了。炉火照着他那长长的瘪瘪的袖子。到了一定的时候,我和姐姐可能会习惯被他用一只手的拥抱,但那第一次,那可怕的空缺,那少了一只手的拥抱,只能使人感到心如刀割。我喉咙口噎住了。
  当我们站在爸爸身边,好像问候一个陌生人好的时候,奶奶去食品贮藏室干什么去了。母亲背对着我们,把已摆好的面包又摆弄了一遍。爷爷则提着桶去井边打水。
  一切都不对头!奶奶从贮藏室里出来,是踮着脚尖走路的。爷爷从井边回来,连常说的关于早晨空气好的话都没说。在早饭桌上,妈妈把苹果黄油酱递给我们时说:“这是齐默太太送的。”但是她的声音太高了。
  我和路姐勉强吃了夹心饼干。往常我们很浪费,喜欢把夹心挖出来,只吃外面的那层皮。但这次我们把夹心也吃了,没有浪费,我们觉得做的很对。唉!什么东西又堵在嗓子眼里了。日子要像平常一样过下去!可怎么过得下去!?
  最后,路姐把椅子往后一推,对我说:“今天该轮到你洗碗了。”我明明记得,不该轮到我,昨天晚饭后是我洗的碗,还打碎了一只奶奶喜爱的盘子。我憋着气什么也没有说。哼!在刚刚回到家,只有一只胳膊的爸爸面前,第一件事就是吵架,那我不就是那个、那个什么词儿来着,噢,是“不知好歹”,没有良心的人。“就该轮到你啦!”路姐说,好像我已经说了不肯洗似的,她用的是平常吵架的那种调调。我吃惊地望着她,她是不是,哪个叫什么词儿啦?噢,她是不是“麻木不仁!
  然后,她的眼睛微微地闪了一下,把我要开口说的话挡了回来。还有一个词叫什么?Perception,是的,洞察力!我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这个词。“不该轮到我!”我像平常一样火了。“就该是你!”
  ……“孩子们!孩子们!”母亲用安详、自然、带点欣慰的口气阻止了我们。
  我们走到母亲的身旁,眼睛扫过父亲的脸。他在微笑,那是一切都好、心满意足、总算到了家的微笑。
  在很多年以后,我再看“家庭圣经”里的这个日期,问我自己,我是否应该补写上:威尔逊失去胳膊的一天。不,不要这么写,要写下我对那天老师意见的回答,我的回答是:你错了,孩子们也是有洞察力的。
我还要加上一句:请你们务必不要忘记这一点。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第10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前后两个“好像”含义不同。
B.“我神往”是因为“我们都缺乏这种Preception”。
C.“这样”是指家中出了大事日子也要像平常一样过下去。
D.母亲“欣慰”是因为她感到孩子们像她一样坚强,以后的生活“一切都不会有问题”。
小题2:.根据小说分析和推断,“我”从缺乏到具有“洞察力”,下列不是这一变化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家那本有些年头的“家庭圣经”里,有一页是用来专门记载特别的日子的。
B.我听到一个老师很气愤地对另外一个老师发牢骚。
C.母亲告诫我们:日子要像平常一样过下去。你们知道,生活就是这样的,这才是爸爸的愿望。
D.她的眼睛微微地闪了一下,把我要开口说的话挡了回来。
小题3:.下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一家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B.遇到天灾人祸要坚强,“日子要像平常一样过下去”。
C.“孩子们也是有洞察力的”,并不都是些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视而不见的人。
D.老师应该正确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理解里,切记孩子们是有良心的。
小题4:.你肯定也有小说所说的“洞察力”,请写一个自己的生活视力以表现你的这种“洞察力”。(含标点不超过60个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