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父亲去世,至今已有22个年头。  每当我那刚刚十岁的女儿问起:“爷爷是什么模样?”我心里便一阵酸楚:未留下父亲一张照片!悔之晚矣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父亲去世,至今已有22个年头。  每当我那刚刚十岁的女儿问起:“爷爷是什么模样?”我心里便一阵酸楚:未留下父亲一张照片!悔之晚矣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父亲去世,至今已有22个年头。
  每当我那刚刚十岁的女儿问起:“爷爷是什么模样?”我心里便一阵酸楚:未留下父亲一张照片!悔之晚矣,悔恨难言……
  父亲走得并非匆忙,我也并非意料不到。他旧病复发躺倒炕上,母亲伺候了几个月;我在外当临时工,不时回来也守看一两日。只是在父亲弥留之际,我陷入恐慌、无措之中;在他踏上黄泉路时,我又极度悲痛,料理父亲后事感到孤独无助……更使我遗憾的是:怎么就想不起为父亲拍一张照片?
  父亲是村里的平头百姓。那会儿无缘无故,本就不兴照什么像。记得父亲,只是整日下地,扶犁播种,收割打场,月复月,年复年。遇有谁家修房盖屋,婚丧嫁娶,父亲便好一阵忙活,他瓦工、木工都会,为人又忠厚老实,谁家有所求,他半点不会“拿搪儿”,倒似有些受宠若惊,舍下手中活计,去给人帮忙。
  我记得,父亲在世时,每到春节,总要供起爷爷一张不大的像框。从那张六寸的画像上,才使我得知爷爷的模样(爷爷死与我的出生相隔17年)。可我却不能仿着父亲,为他的儿孙们挂起爷爷的一张像。
  追悔莫及,我便试着在纸上画。父亲音容笑貌犹在,但就是画不出,我没有绘画功底。然而至今,父亲的模样,在我脑海中定了“格”,半点不模糊:花白的头发,秃秃的鬓角;额头几道深深的横纹,黑黑的眉毛,短而末梢下斜;高高的颧骨,稍尖的下巴;面色黑红中又见枯黄,胡须不稠密而苍白,以及说话的声音、瞪人的眼神和走路的姿势……
  父亲的形象,在我心底珍存着。我希望有一天,随着电脑功能的进步,能将我心底的记忆,显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样,方可慰藉辛劳一生的父亲。
1.给加粗字注音。
骨( ) 慰( ) 婚丧嫁( ) 受若惊( ) 角( )
2.如要为选文加上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忆我的父亲 
B.一张画像
C.心底的画像 
D.我的遗憾
3.第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表达时要防止词不达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语段中找出与“追悔莫及”意思相近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文章第6自然段具体描绘父亲在“我”心中“定格”的形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题是(注意排除干扰)(   ) 
A.诉说没有为父亲留下画像的遗憾,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B.赞扬父亲勤劳、平凡的一生,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
C.希望有一天,能把父亲的形象显现在电脑屏幕上。
D.赞扬父亲能为爷爷留下画像的细心,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


答案
1.quán  jiè   qǔ   chǒnɡ   bìn
2.C
3.表现了父亲勤劳、热心、乐于助人的品质。
4.悔之晚矣,悔恨难言。
5.表现了父亲给“我”的印象之深,突出了自己的内疚悔恨之情。
6.A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天天一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习以为常”的同义短语是______________。画线的句子中,“枯萎”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
2.“水很活泼”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它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本文的题目“水很活泼”与结尾所问“为什么”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请你就语文教学提两点改革的建议。(注意联系自己平时语文学习的实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让人搀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有一次,我带他去买东西,他提出要让他自己买。我交给他一角钱。他握着钱,走近了柜台,忽又胆怯起来。我说:“你交上钱,我帮你说好了。”“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跟前,他又嘱咐我一句:“你不要讲话噢!”营业员终于过来了,他脸色有点紧张,勇敢地开口了:“同志,买,买,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我有点后悔起来。后来,他会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我只得由他去了。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为了能尽快地拿着空瓶再去买,他便飞快而努力地喝橘子水。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从外面 回来,见他正在门口小店买橘子水。他站在冰箱前头,露出半个脑袋。营业员只顾和几个成年人做生意,看都不看他一眼。他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着。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1.为这段文字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来概括本段的中心(    )
A.他的眼泪  
B.他对独立的要求  
C.他面对挑战的沉着
2.文章通过哪些事来表现这个中心的?详略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能体现出“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生动、风趣、幽默?用“__________”画出来,认真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没有钓到的大鱼
  他家在岛上有一所美丽的小房子。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 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 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开手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了——但距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__________”母亲说。
  “不,妈妈!”孩子哭了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有看见他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的脸色中知道她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于是,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回水中。
  夜色中,那鲈鱼抖动它肥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孩子回想起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这已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他说得对,他再也没能钓到那天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在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那个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晚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1.在下面两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横线上。(   ) 
A.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B.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
2.如果把文中画“___________”的句子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节“没有钓到的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是位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为什么“终身感谢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挖荠菜(节录)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天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地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 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1.“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为什么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觉得挖荠菜时,“心情坦然”“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
A.因为经过了饥饿的冬天,嫩绿色的荠菜引起了“我”的食欲。
B.因为“我”知道荠菜是“天上的美味”。
C.因为荠菜属于像“我”这样的每一个人,“我”能充分感受到不被欺侮的“自由”。
D.因为“我”挖荠菜时,天上有欢快的鸟儿飞过,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上有白色的云朵,环境宜人,令人心情舒畅。
3.孩子对“挖荠菜”抱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们长大后,为什么仍然陪同他们的母亲去挖荠菜?而母亲为什么还感到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 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里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引之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 ?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B.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C.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2.文章加粗的“欢然”和“循规蹈矩”分别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9段主要写了“我”哪些忧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的人称很有特色。“你”、“我”、“他”均有使用,试从选文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