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突出的是后生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 2.不能,因为原句赞叹的语气强烈,有尽情赞美之意,而改句只是一般的说好,表达效果远比不上原句好。 3.有力疾速大起大落生命的活力(意思对即可)。 4.将黄土高原人格化,能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感情。充分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情和眷恋。 5.(1)说明因为生命的存在所以那么活跃强盛。 (2)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个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1.概括文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句中的“肃然起敬”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句子“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袁子才《随园食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1.“但是”和“看”独立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哪几个角度突出腰鼓骤时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 “那么一股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作者用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现了平常食用咸蛋的优美场景,试分析是怎样优美的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到苏北名菜“朱砂豆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红心番薯 林清玄 |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番薯呀!番薯!”我们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一边吃着,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奔走过的风霜。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份。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乃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密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1、通读全文,说说“红心番薯”在文中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划线句子中,老人为什么坚持把“番薯”称为“地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为什么说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历史知识,推断第⑦段中“百年的战乱”指哪一段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父亲”他们这一代人与番薯有着怎样的相似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1.概括选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写出了对“唱话匣子”怎样的感受?怎样表现出来这种感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简直是骂人”句中的“简直”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我对盲人的吆喝的感受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句中的“动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