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 蕴涵的深层含义 |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 |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 |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 种视角。 | |
寻石记 迟子建 | |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嘛!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鱼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于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吗?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 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略有改动)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划线词句。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⑦段中打鱼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不知有花 | |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 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一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 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 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 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一一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 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 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 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竞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作者:张晓风略有改动) 1.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中划线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圆明园失梦 边芹 | |
儿子忽然提出要去圆明园。很多年没去了,最后一次去是十年前。 当时废墟已被围了起来,建起了门脸儿,正式收费了。不知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北京很多机构都修起了大而无当、毫无美感、千篇一律的门脸儿,好像大就是美。圆明园也修了个门脸儿,自然是为了收费。但一下子把个与众不同的园子,完全改变了。记得那次去,不愿意去走那个修得堂而皇之的“公园大门”,为了不破坏大学时留下的印象,决定走园后穿林子的小路。林子依旧,小路依旧,正是夏季,荷塘青草,蜻蜓蜉蝣;薄暮后,只闻鸟声,不见人迹,凄美依旧。然而再往前走,走进被圈起来的圆明园,情景就不同了。静谧的福海,已变成了游湖,各种游船在上面穿梭往来。如果单单只是双桨小舟倒也不失其美,但为了赚钱,连小摩托艇也是马达声声。我们离开城市的喧嚣,是来寻找这新的热闹吗? 圆明园的美在于它的野、荒、残;圆明园的意义在于它记载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耻辱。你可以修一百个游乐城,但圆明园只有一个! 这次带儿子去,我还是选择了那条林间小路。但一路走过去,已是满目疮痍。最触目惊心的是垃圾,到处是垃圾!荷塘已是荒草萋萋,水 面漂浮着塑料袋、包装纸。有的地方垃圾堆成了小山,阵阵腐臭。“美” 已无踪可寻。门票八元一张,但进入“园”内,一切均另要收费。高音喇叭在招揽游客去玩儿童赛车。到处建起了临时房子以售货。几处小废墟,大概是没有收益,倒真是荒废着,衰草丛生,雨水淤积。在如此庄严的废墟旁,出租古装照相,实在是很滑稽。我想,要不了多久,还会有更多的饭馆、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沉默的废墟将在一片叫卖声中失去它的美,它的意义。 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修复了,历史那沉痛的一页就能翻过吗?我们民族的耻辱就可以忘记吗?把历史留给历史吧。庞贝城能去修复吗?希腊人是否也应该把雅典的巴特农神殿修复?新可能是美,大可能是美,热闹可能是美,但旧、残、凄清不也是一种美吗? 把圆明园“开发”成这样具有“商业价值”,这跟出卖文物去赚钱有什么两样? 几日后,我回南京省亲。每日在家陪父母。母亲问我要不要出去玩。我想到城市里整天是喧嚣,到处是灰尘,便说只想到一处有树有水的清静所在走走。我母亲说现在这种地方很难寻。我问雨花台怎么样?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都去的。母亲说,现在也围起来要六元一张门票了。 我不想再来一次“圆明园失梦”了。我问母亲附近有什么地方可以走走。她说有一个很小的郑和公园。于是在一个欲雨不雨、闷热的下午,我们去了。 这原是个以郑和纪念馆为主,有小桥、流水、假山的旧式花园。但不幸的是,它也被改造得向商业娱乐园发展。原来的一片松林被砍掉,铺了一大片白煞煞的水泥平台,说是辟成了舞场。 再往里走,郑和的故居(现为展览馆)却是一片残败。大概是从无人来参观,里面灯都懒得打开,冷清异常。大概此屋已成为看管人的半个家。可一转进后花园,嘈杂喧闹扑面而来。原来,回廊上支起了十几张麻将桌。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 1.请根据第2、4段的内容,概括圆明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作简洁的批注,就其表达的观点发表你的评价或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 |
A.这篇散文思路开阔,联想丰富,熔多种表现手法于一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B.作者写林间小路上到处是垃圾,说明人们为商业利益所驱动,已经不再考虑保护这座历史遗址的环境,点明了重视环保的主题。 C.文章的标题是“圆明园失梦”,除了写圆明园外,还写了雨花台和郑和公园,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D.文章第5段连用几个反问句,强烈地表示了作者对修复圆明园的不满之情。 E.作者认为,野、荒、残是圆明园的一种美;新、大、热闹是它的另一种美。 | |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伟 | |
①我养在阳台上的朱顶红开花了,君子兰也开花了。 ②花虽然不多,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r渴望。每天都要去细细地观察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有时禁不住抱怨长得太慢,让我等得太心焦。可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让我想象花开的样子。朱顶红去年春天已开过一次,那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至今仍开在心窗之下;那馥郁的甜香似乎依旧留在唇吻之间,让我盼望重温旧岁的欣喜。君子兰却是第一次开花,以前又从未见过君子兰花,这几个花苞留给我太多的悬念,太多的想象与向往。 ③在我的期盼之中,朱顶红和君子兰同时开放了,于是我也有了双重的快乐。朱顶红好似故友,未负佳期,如约相访,让我深感花的多情。体味着浓郁的花香,我心旷神怡。君子兰就是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她的花形有似朱顶红,但要玲珑得多,小巧得多,花色橘红, 花香幽微,恰如“讷①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称她为花中君子的确名副其实r。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心醉,让我醺醺然②,陶然忘忧。 ④沉浸在喜悦中的我,又常常害怕花期过后的萧条与寂寞,于是格外地珍惜花开的日子。李清照于海棠花开之时,在《如梦令》词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情善感的女词人惜花的心情我也一样有,于是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去看望故友与新知,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东坡亦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豁达、粗犷如东坡尚且对花如此爱惜,害怕娇艳的花一朝零落,就是在夜晚也要点上蜡烛,欣赏盛开的花朵。更何况我也觉得灯下观花如灯下观美人,自当别有情调、别有韵味。于是在花开的夜晚,我也打开阳台上的灯,在幽幽的灯光下看花,花色似乎多了层次,花朵上仿佛也有点点珠粉映射出珠光。花更像戴了一层面纱的美人,多了一分朦胧,一分深邃。于是我深深地沉醉,深深地感叹古人的多情和浪漫。 ⑤花开花谢是自然的规律,我们谁都无法让花永开不败。但一年里有r这几日的盛开,这几日的沉醉,就酬报了我三百多个日子的浇灌,三百多个日子的期盼。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也足以为我抵挡人生夏日的骄阳、人生冬季的严寒,让我的心拥有人生夏日的清凉、人生冬季的温暖。(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16期) 注:①讷(nè):(说话)迟钝。②醺(xūn)醺然:酒醉的样子。 1.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填空,理清本文的思路。(每空只填一字) ①开花一②( )花一③赏花一④( )花一⑤议花 2.朱顶红和君子兰虽在“我”的期盼中同时开放了,但她们带给“我”的感受不完全相同。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极富有特色。试完成以下小题。 (1)文中运用了许多形式上两两成对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请按照示例从文中另举两例(引用的古诗词除外)。示例:“花色橘红,花香幽微”“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的句子写得很精妙,请揣摩并品析。 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李清照和苏轼的有关诗词,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话很富有哲理,其中“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包含了哪些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