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跟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

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跟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跟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名“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光的无,作者在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近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觉的怡悦,心胸的慰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
  近莫乎夫妇,亲莫乎子女,其道理,也应该这样。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其;或不某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1)一(  )
(2)想(  )
(3)市(  )
(4)语(  )
2.你如何理解第二段中“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你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一句中“纯净”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八段中作者用中国画的淡与浓对比而谈,更能使读者领略淡的妙处,你能从我们学习过的诗文中也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若是针对“淡之美”而言应该怎样表达呢?请你结合作者对淡味人生的理解用“可敬”、“可钦”、“可佩”、“可亲”四个词仿写一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以淡然处事的观点对待生活,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你针对文中的某一点,谈一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形散神聚,用一个“淡”字贯穿全文,请你综合分析一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piē xiá chán zhuì
2.指本色和自然之美。(意对即可)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合意境即可。
4.从容而不急趋者可敬,自如而不窘者可钦,审慎而不狷躁者可佩,恬淡而不平庸者可亲。(意对即可)
5.“略”。(可从对家庭、朋友、对待物质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6.把情感看得淡一些,就可以洒脱些,彼此融洽些,把物质的追求看得淡一点,就可以活得轻松些,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烦恼。(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草  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______,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_______。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______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横线中。
2.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6.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增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周国平的《我们都是幸存者》一文,完成下面问题。
  ⑴2008年中国的大事件不是奥运,而是地震。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5月12日的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国人投入举国的震惊和悲痛之中,也使得围绕奥运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变得轻若鸿毛。
  ⑵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灾面前,人类是多么无助,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美丽富饶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刹那之间,祸从天降,天崩地裂,无数的生灵被吞噬。有多少个家庭,曾经和我的家庭一样,在天伦之乐中过着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多少个孩子,曾经和我的孩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唱着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
  ⑶最让我心痛的正是孩子,震区中不知还有没有未倒塌的校舍,孩子们整校整校地被掩埋,为什么牺牲最惨重的偏偏是“祖国的花朵”!相比之下,那些突然成了孤儿的孩子几乎算是幸运的了,虽然他们那天真又惊恐的眼神格外刺痛我的心,我的耳边始终响着一个从废墟中救出的一岁半孩子的声音,刚咿呀学语的他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找爸爸!找妈妈!”
  ⑷五天来,我天天注视着来自灾区的报道。在大悲悯、大勇敢的温家宝总理指挥下,营救一直在全力进行。然而,谁都明白,废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也许只是一小部分。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在废墟下,由于营救的困难,或者干脆由于未被营救者发现,正在绝望地死去。现在所能统计的只有已经获救的人数和确见尸体的人数,而真正可怕的是这两者之间的数字,虽然生死不明,其实凶多吉少。
  ⑸五天来,我写不出任何文字。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惟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是的,我,你,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倘若那样,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养我,一旦降灾于我,我必须承受,这原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斯多噶派的主张是对的:人只能顺应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着说什么了。现在,既然仍侥幸地活着,就好好地活,不必为此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然而,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
  ⑹我这样说,既是对我自己的解嘲,也是对这次震灾中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劝慰。我当然知道,我们身受的苦难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
  ⑺造化播弄人类的命运,我们都是幸存者。用这个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灾者都是我的亲人。用这个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间纷争的狭隘和渺小。最后我忍不住要加上一句: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
1.结合全文,理解“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一句中划线词语的语境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⑹小节中画线句中“这样”所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我们都是幸存者”的深刻含义?请认真阅读短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简要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第⑹小节中说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根据你的理解,请你列举两个这样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石缝间的生命(节选)
林 希
  ①石缝间那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⑧愿一切生命不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更是美学的,它向你揭示出笑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对这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的尊贵、辉煌壮丽,在于野草青青、绿遍山山岭岭,使大自然充满生机,显得辉煌壮丽。
B、在于环境无论怎样艰难,都顽强不屈地生长。
C、是相对于无生命的岩石而言。生命是有机体。岩石扼制不了生命,生命却征服了岩石。
D、在于落在石缝间也能生长,倘在肥沃的大地上,就更加旺盛繁茂,辉煌壮丽。
2、“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生命就是拼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柏的形象包含着什么样的情和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向你揭示出怎样一个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野草到山花到松柏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幸福和痛苦的领悟
  ①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的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
  ②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绝望,感到了黄河河床不断提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了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
  ③一段时间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身边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浑浊的泥沙沉淀下来,上面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整个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④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直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活,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让它占有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大部分的空间就会被幸福充实。每一个人出生伊始,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想到这里,我把水瓶中的水晃动了一下,已经变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间就又变得浑浊不堪。
  ⑤而生命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让生命静止不动,使我们能够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彻底把痛苦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不再翻滚。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最本质意义。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了呢?
  ⑥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黄河,我发现它是那么的壮阔和美丽。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滚着浊浪,从地平线那头流过来,从我脚下流过,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头,使人无法不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所蕴涵的勃勃生机。我突然意识到,人的生命如果不断被放大,放大到像黄河一样壮阔,从远古和天边流来,向未来和大海流去,那我们的生命就无所谓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变成了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雄壮的黄河交响曲。
1、作者眼里的黄河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作者两次观察瓶中的黄河水,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拟写出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与上下文紧密衔接的句子填入第④段开头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⑤、⑥两段,对作者的疑问“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了呢?作出合理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正确对待痛苦往往会让黯淡的人生重现光明,走向幸福,请列举一例来验证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本文,你对人生的幸福和痛苦又有哪些独到的感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任选一句,品味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