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恩雨》,完成问题。感恩雨  ①这是旱季里最热的一天,几乎连续一个月没有下雨。田里的农作物正在枯死,母牛挤不出奶,溪流已干涸。看来在这个旱季结束之前会有好

阅读《感恩雨》,完成问题。感恩雨  ①这是旱季里最热的一天,几乎连续一个月没有下雨。田里的农作物正在枯死,母牛挤不出奶,溪流已干涸。看来在这个旱季结束之前会有好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感恩雨》,完成问题。感恩雨
  ①这是旱季里最热的一天,几乎连续一个月没有下雨。田里的农作物正在枯死,母牛挤不出奶,溪流已干涸。看来在这个旱季结束之前会有好几个农场宣布破产了。我的丈夫说他的兄弟们每天要费很大的劲把水弄到田里去,过了不久,我们只好开车到附近的水站运水,可很快严厉的配给制度让每个人都取不到多少水。如果老天不下雨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失去所有的一切。
  ②正是在这大热天,我亲眼目睹了平生所遇到的一个奇迹,也真正理解到了分享的意义。当我在厨房为丈夫和他的兄弟们做午餐时,我看到了6岁的儿子比利正向树林走去,他的样子很严肃,一点也没有平常走路时充满孩子气的横冲直撞。我只能看到他的背部,不过很显然他走得很费劲,他在努力保持平衡。进了树林几分钟后,他又朝房子这边跑回来。我则继续做三明治,想着不管比利在做什么,他也都该做完了。
  ③然而过了一会儿,他又继续缓慢而坚定地向树林里走去。这种行为持续了一个小时,他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然后往家里跑。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蹑手蹑脚地走出房子跟着他。我小心翼翼,不想被他发现,因为很明显,他“身负重大使命”,而且也不需要妈妈的过问
  ④只见他把手掬成杯状,小手里捧着大约两至三汤匙的水,小心翼翼地走着,以免洒了手中的水。在进林子后我偷偷地靠近他。树枝和荆棘划过他的小脸,可他并没避开。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当我倾身窥视时,我看到了一幕不可思议的画面。
  ⑤几只硕大的鹿赫然耸立在他面前,而比利直接向它们走去,我吓得几乎大叫让他躲开,其中一只有锋利鹿角的大公鹿离他特别近。但这只公鹿并没有吓着比利,甚至在比利跪下时它也一动不动。我看到一只小鹿趴在地上,很明显它正承受着脱水和中暑的痛苦,它费劲地抬起头舔着盛在我那可爱孩子手中的水。
  ⑥等到水被喝干后,比利站了起来,转身向房子跑去。我跟着他回到家,来到我们的储水罐前,比利尽力拧开水龙头,只见一小滴水开始滴下来。他跪在那儿,让水慢慢地滴在他那临时的“杯子”中,阳光直刺在他的背上。突然间我明白了比利不叫我帮忙的原因——上星期他因为玩弄水管而得到处罚,得到了不能浪费水的教训。大约过了20分钟后,他的手里盛满了水。
  ⑦当比利站起来准备往林子里走时,我拦住了他。他泪眼汪汪地说:“我没有浪费水。”说完就朝树林走去。我也从厨房拿来一小壶水,加入了他的行列。我让他独自照顾小鹿,自己没有插手。这是比利自己的事。
  ⑧我站在树林边,望着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心灵努力营救另一个生命。泪水顺着我的脸庞掉在地上。然后,我突然间发现一滴、两滴,接着越来越多的水滴掉了下来。我仰头望天,甘霖从天而降。
  ⑨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巧合,并没有真正的奇迹,毕竟雨总是要下的。而我要说的是:那场雨救了我的农场,就像那天我的儿子救了那只小鹿一样。
1.文章的开头描写农场天气的干旱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正是在这大热天,我亲眼目睹了平生所遇到的一个奇迹,也真正理解到了分享的意义”中的“奇迹”指什么?“分享的意义”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义,回答下列两道题。
(1)第③段为什么说小比利向树林里走去时“缓慢而坚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出“他‘身负重大使命’,而且也不需要妈妈的过问”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出水的珍贵,从而反衬出小比利用如此珍贵的水来抢救小鹿的童真、善良和美丽的心灵。(意对即可)
2.“奇迹”指比利喂水给小鹿喝,在旁边的大鹿能感受到他的好意,并没有伤害他。“分享的意义”指比利与小鹿分享宝贵的水,既帮助了小鹿,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3.(1)“缓慢”是因为他要保护手上珍贵的水;“坚定”是因为他觉得用这些珍贵的水营救另一个生命是非常值得的。(意对即可)
  (2)“他‘身负重大使命’”是指比利用小手掬成杯状运水营救小鹿的善举;“不需要妈妈的过问”是因为小比利上星期“玩弄水管而遭到处罚,得到了不能浪费水的教训”,并且他想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凝视着我,温和的眼光充满着激励,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塑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接着,他又转身要走,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动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思维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念之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1.从文中提取信息填空。
“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句中的“症结”是_________,打开这个“症结”的秘诀___________。
2.体味下列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肩苦恼地蹙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处用了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罗丹冷落了“我”,“我”为什么还“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中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掌柜怎样对待孔乙己?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有语病?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至死不渝姐妹情
周学珍
  ①坐在大连国际机场的候机室里,我归心似箭,这一次,我将通过北京转机回家,大厅里的人头涌动在我眼中仿似幻象,我眼前全是家的影子。
  ②身旁的两位老年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稍年长的神色憔悴,坐在轮椅上打盹儿;另一位则显得非常焦急,不时捶捏长者的后背,看样子,轮椅上的老人怕是坐不住了。
  ③见此情景,我忙找来服务员,帮她们询问有没有休息的场所,一问才知道,走廊的尽头有一间专供老弱病残休息的小厅。我一说,两位老人都同意和我一起去,聊了一会儿我清楚了,她们是姐妹,坐轮椅的反而是妹妹,由于多年染疾,她才如此苍老虚弱,这趟是去北京做手术的。两姐妹的表现大相径庭,姐姐开朗精神饱满,妹妹呢,自始至终没用正眼看我,就在我帮着推轮椅进屋后,她对我也没有丝毫感激,眼中射出一股冷意。
  ④我问姐姐,怎么不找年轻人陪着去呢?姐姐的话戛然而止,那一瞬间,妹妹脸上过的一丝悲哀让我心一,赶紧换了个话题。几分钟后,老姐姐要上厕所,把妹妹交代给我,我诚惶诚恐地守护着老人。
  ⑤突然,轮椅上的老人对我伸出四根指头,我还以为她需要帮助,凑近她嘴边,我才依稀听到断续的一句话,老人虚弱地说:“四十年,她照顾了我四十年。”说完,老人又闭目养神了,好像什么话都没说过一样。
  ⑥由于我们是同一班飞机,从帮着姐妹俩走出大厅,到登机结束,轮椅上的妹妹就再没和我说过一句话,倒是她姐姐一路和我说个不停,大致意思是,希望手术能成功,让妹妹早日康复起来。到北京国际机场时,老人下机遇到点麻烦,联络不到地勤人员,我和那位空中先生一前一后把妹妹抬下机舱,姐姐则拖着折叠好的轮椅缓缓下行。我突然看见妹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她对我说:“我没打算再回去,她太辛苦了。”
  ⑦那一刻的震撼一直陪着我回到家中,我不敢揣测两位老人的命运如何,但我所目睹的姐妹深情让我不时感动,在我印象中,“至死不渝”这个词是多用来形容恋人的,经历那一幕后,我感觉这个崇高的词汇应该献给她们,人到垂暮还不散的关怀,人之将逝还存留的感激,这老姐妹俩作了最好的诠释。(选自《金色年华》2009年第11期)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归心似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相径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粗的词语准确、贴切,富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写“我归心似箭”、“我眼前全是家的影子”与两姐妹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应该删去,你赞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姐姐(或妹妹)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用“至死不渝”形容这对姐妹合适吗?说说你的理解。(渝: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花事
抚州娃子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技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文文问,那是什么花?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大清楚。也许是樱花。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伯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他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地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的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不知不觉,文文已经上中学了,这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却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1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树上开的花竟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了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树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墙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按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请在原文中画出标志这一顺序的相关语句。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对小花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情节简单平实,却在字里行问展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你认为作者想要对那些大人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文的努力有意义吗?小说中文文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1.作者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虐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指出其中用到了那些描写方法。前两节文字中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与后文哪个词语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画线句巾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到相关的书籍,改正以往错误的观点,这不是很好的事吗?为什么作者不说“有幸”而说“不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