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难忘的那一课  ①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  ②我们的第一堂口语课排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难忘的那一课  ①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  ②我们的第一堂口语课排在

题型:甘肃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难忘的那一课

  ①能够成为吴青教授的学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幸运的经历,而她授予我们的第一堂课更使我终身难忘。
  ②我们的第一堂口语课排在3月2日,谁知3月1日;从报纸上一行冰冷的触目惊心的文字中,我们惊悉冰心老人与世长辞的噩耗。吴青老师还能常给我们上课么?早就听闻吴青老师与母亲感情甚笃,承受着刻骨切肤的丧母之痈,她是不会来了。
  ③带着种种的猜测与疑惑,我们仍然准时坐在教室里。11点整,一个娇小但挺拔的身影走进了教室,平静的面容,平静的让我们发现不了什么,唯有她左臂上黑纱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刺痛了我们的心。
  ④是她,是吴青老师!
  ⑤刚才还有说话声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吴青老师从容地微笑着环视了一下四周,开始自我介绍。她声若洪钟,字正腔圆,那流利而纯正的美国英语令我们一下子为之折服,钦羡不已。接着,她就上课纪律、教室卫生等向我提出了几点要求,然后缓缓问道:“Canyoupromise(你们能承诺么)?”我们齐声回答,“Ipromise(我承诺)。”她用略带赞许的目光望着我们说:“既然你们承诺,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因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faithful诚实),”
  ⑥因为这学期口语采用了新课本,吴青老师对课本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听着她如同行云流水的讲述,我们几乎忘记了冰心老人的辞世。
  ⑦介绍完课本,这堂课也临近尾声;吴青老师收敛起笑容,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已知道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决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而耽误工作,我们家的传统就是(A__________)。当年我父亲吴文藻去世时也是如此。我母亲虔信(B__________),她热爱孩子,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⑧透过朦胧了双眼的泪花,我仿佛看到冰心老人也站在我们的讲台上。这位老人非常平静地看待生死,曾说出(C__________)这般通透豁达、大彻大悟的话来、吴青老师能够把悲痛化为力量,不正源自她母亲的精神么?
  ⑨谈到动情处,吴青老师禁不住硬咱了,忽然间老师仿佛记起了什么似的,抬腕一看表,重又微笑着说:“这堂课结束了,刚刚一席话耽误了大家吃饭,、对不起了。记住离开教室随手关灯,下课。”
  ⑩吴青老师走远了,可是我们还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做了很久很久。
1.本文主人公是谁(   )
A.冰心
B.吴青
C.吴文藻
D.我
2.下列三句话应填到文中划线处的位置分别是:
(1)人间的葬礼是天上的婚宴(   )
(2)人走了,但生活还要继续(   )
(3)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
3.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几乎忘记了冰心老人的辞世?请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人走了,生活还要继续”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一课为什么令人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1)C(2)A(3)B
3.吴青教授生动的授课。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
4.辩证地看待死亡。
5.不光从吴青教授那里学到知识,而且还看到了吴教授的人格魅力。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多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所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臾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本文叙述故事运用了第几人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韩麦尔作为主人公,从描写的方法上看直接描写了他:__________________
间接描写他上课的效果,在小弗朗士身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分析韩麦尔先生与《第一堂课》中的祁瑞宣老师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女教师

  村里新来了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姓陈。
  陈老师来报到的那天,正逢着下雪天,白皑皑的雪花一朵一朵地从天空中飘下来,紧紧地把村子遮掩住了。
  陈老师是乘县教育局的小车子来的,车子驶到村口因为路滑就进不去了。陈老师想从车上下来走着进村,可去接陈老师的村里人不肯,硬是把她阻在了车里面。村长说:陈老师是从城里来的,城里人不能受冻。村里的人于是用肩膀把车子抬进了村里。
  陈老师去的是村小,其实村里压根儿就这一所学校,村长说,在大山里能有这样一所学校已经相当不错了。
  村小的校舍破破的,像城里废弃的仓库,校门口的操场也是坑玩洼洼,不过蛮大的,有城里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村长说,村里只能给娃儿们围大操场,盖校舍根本就不敢想。陈老师眼睛湿湿的,几天后她将寝室搬到操场边,陈老师对村长说:“我会看着新校舍建起来的。”“想不想走出大山去?”有一次在课堂上她问学生。
  “想!老师,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城里?”·学生们睁着一双双大眼睛问。
  “那要看你们的本事,不读书是出不去的。”
  “那我们不出去了。”下面的学生争着说。
  “为啥?”陈老师惊问。
  “读书太累。”
  “你们全是混蛋!”她气得把教科书往墙上砸过去
  看见老师生气,这些小学生粕全缩着小脑袋不做声了,教室内一下子变得静静的。窗外,雪花满天飞舞着,“啪啪”打在窗提上,在玻璃窗上绽开一朵朵好看的小花。
  “再问你们一遍,想读书吗?”陈老师坚持着最后的忍耐。
  学生们也许是受惊吓了,这时候谁也不敢吭声。
  “今天我在操场上爬给你们看,你们想读书了我再来上课。”陈老师一甩头,猛地打开教室的门出去了。
  “陈老师!”学生们呼啦一下惊叫着也跟着往门外跑。
  学生们齐齐地拥在矮矮的走廊下,寒风中狂飞的雪花呼呼地扑向他们的小脸。陈老师单薄的身子跪在雪地上,任凭冰冷的雪花无情地摧残她秀美的头发,妙张开手臂用十根手指狠狠地抓着雪泥,像乞讨者似的一步一步往前爬。
  “老师,我们错了。”学生们急得哭了起来。
  “老师,别这样,你的裤子磨破了。”学生们一个个跑过去想搀扶她。
  “滚开,让我爬下去。”她在雪地上尖声地叫着。
  “我们不滚开,我们要老师去课堂。”
  “想读书吗?”
  “想。”学生们哭着跪在雪地上。
  “黑板上写着什么字?”
  “走―出―大―山―去。”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背着陈老师刚教的话。“继续念。”
  “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操场上哈亮地响起。“都回教室去吧,老师想听你们的读书声。”陈老师满脸泪花地拥抱着孩子们。雪越下越大,这是大山里好多年以来下得最大的一场雪。陈老师终于从雪地上站了起来。
1.读完本文第三段后你有何感受?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用了“混蛋”、“砸”等词语却不会影响陈老师的美好形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回答关于“走出大山去”的问题。
①从“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你听出了孩子们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出大山去”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分析陈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对雪景的描写富含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引语:最后一堂课上,虽没有刀光剑影,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却分明地感受到战火硝烟的弥漫。下面的乙段文字也不是直接写战争场面的,相比之下其火药味比甲段浓得多。怀着悲愤的心情,认真读一下吧。

(甲)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乙)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小孩,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身体虚弱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扳,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这两段文字都以战争为背景。但它们所表现的主题不同。从感情角度来说,甲段重在突出_________,乙段则意在表现人们的___________情绪。
2.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字帖上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_______________;乙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__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摘取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段结尾写道:“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美文阅读。

市声拾趣
张恨水

  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苹果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宏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作者为什么对北平的吆唤声有深刻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平的吆唤声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这句话属于_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句话属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后一段加粗词“他们”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