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特质(有删改)  ①第一次光顾他的牛肉面,便领略了他可爱的幽默感。  ②我对他说:“老板,请给我三碗牛肉面。”  ③他伸手敲了敲摊子上那块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特质(有删改)  ①第一次光顾他的牛肉面,便领略了他可爱的幽默感。  ②我对他说:“老板,请给我三碗牛肉面。”  ③他伸手敲了敲摊子上那块木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特质(有删改)

  ①第一次光顾他的牛肉面,便领略了他可爱的幽默感。
  ②我对他说:“老板,请给我三碗牛肉面。”
  ③他伸手敲了敲摊子上那块木板,说:“你说得对,这块板,的确老。”
  ④这个牛肉面摊,坐落于锦茂区。经营它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妇。瘦削的丈夫煮面,丰满的妻子捧面,两人合作,融洽无比。最近,添了个小宝宝,也带到摊子上,夫妻两人忙碌地煮面捧面时,小宝宝便踢脚吮手,自求多福,一家三口,其乐陶陶。
  ⑤很欣赏那瘦子煮面的方式。不管有多少顾客在等,他绝不“粗制滥造”,总是一碗一碗“细雕慢琢”地煮。他先把面和豆芽搁进碗里,然后,把切成细片的牛肉(  )在网状的钩子上烫。初熟,便一片一片地(  )在牛肉面上,(  )上自制的浓酱,再(  )一撮切碎的咸菜,(  )上金黄的油葱和翠绿的青葱,五色纷陈,令人一看便食指大动。
  ⑥瘦子脾气极好,有时,食客盈座,他双手如轮,不停地转,做得汗流浃背,可是,在这种叫人目眩的忙碌中,他依然面带笑容,不温不火。看到小孩子,他还会忙里偷闲,以俏皮的话儿逗弄几句,惹得大人小孩全都乐不可支,胃口大开。更难得的是他记性更好,谁的牛肉面不要放青葱、不要下豆芽,谁的要多一点咸菜、多一点油葱,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只要光顾过一两次,他便会朝你咧着嘴,笑嘻嘻地说:
  ⑦“你的,不要豆芽,对吗?”
  ⑧他是日常生活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是,在他身上,我却看到了许多闪烁生辉的特质,而其中最触动我的一项“特质”,还是他十年如一日“敬业乐业”的精神。
1.作者用②、③段的对话来表现面摊老板很有幽默感,你能试着分析一下这句话为什么幽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边的动词恰当地填充在第⑤段的括号里。
放 摆 撒 淋 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加引号后的“粗制滥造”和“细雕慢琢”在文中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敬业乐业”的精神之外,作者还从这个面摊老板的身上发现了“许多闪烁生辉的特质”,请试举一例说说他身上还有什么“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面摊老板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却巧妙地利用语言的双关歧义现象,使他们的对话产生了较强的幽默感。作者所说的“老板”,是对生意人的尊称,而面摊老板却有意识地把它拆分开来理解为做早点的案板(砧板)很老了,既表明了自己的谦逊,也表现了自己的幽默。
2.放 摆 淋 抓 撒
3.“粗制滥造”指烹制马虎,“细雕慢琢”指烹制精细。(给“粗制滥造”和“细雕慢琢”加上引号后,表明已赋予了这两个词特殊的含义。“粗制滥造”和“细雕慢琢”一般用于工程制造和工艺制作,加上引号后用来指面摊老板烹制面条的过程。意近即可。)
4.除了“敬业乐业”的精神,作者还从这个面摊老板的身上发现了“幽默,热情,能干,诚信,脾气好,记性好”等特质。(任意列举一点并能简要举例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三好生”

  (1)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2)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3)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4)“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5)“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6)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7)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
  (8)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9)“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10)“我来……领奖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惟独对他冷冰冰的。他有些委屈。
  (11)“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12)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13)“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
  (14)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
  (15)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
  (16)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17)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18)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19)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20)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21)全场静得出奇。
  (22)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23)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24)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25)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26)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
  (27)“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28)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29)半晌无语。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作者:陈庆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4)段中“那令人难堪的一幕”所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3)段划线句子属于场面描写,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7)段:“‘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请你揣摩“他”说此话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他”为什么“两眼含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小学班主任的,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里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版。有删改)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阅读李红梅莫小康的短文《跪着工作,却让站立者叹服》,完成问题。
  ①有人这样说他:“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者叹服的人!”
  ②阮文凭,一个残疾人,独自撑起了一所学校。1995年,阮老师被分配到广西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小学当临时代课教师。开学第一天,阮老师兴奋地拄着拐杖,沿着33道螺旋式盘山石阶爬行,4个小时后,来到了弄怀小学。然而,眼前的校舍,残垣断壁,横梁腐裂;学生一个都没有,学校已停办3年。
  ③没有学生,他就到瑶寨一家一家去动员。每天清晨,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动。正常人1个小时走完的路程,他却要花4个小时。渴了,爬到山沟里喝一捧山泉水;饿了,从衣兜里取出事先准备的生红薯啃上几口;累了,便在路边石阶上靠着休息一会……
  ④终于有5个孩子返回了课堂。虽然不算多,但却给了他一丝安慰:他仿佛看到了15个,50个……弄怀小学,又传出了久违的读书声。
  ⑤在崎岖的山道上,拐杖用不了,他就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地爬着翻山越岭,即使3个小时跪爬半尺厚的积雪,他都没有缺过一次课。有一天晚上,暴雨倾盆,他往学校赶,心一急,一脚踩滑跌向崖边,拐杖也脱了手。他当时真想大哭一场,要是有人扶他一把该多好啊
  ⑥11年,弄怀小学在校生从零发展到84人,当地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的学生还从这里起步考上了重点高中。为了这些山里娃,阮文凭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没有乒乓球台,他自制了一个;没有篮球场,他带领学生整出一块平地,并用父亲卖猪仔的400多元买了篮球圈,用木头做了篮球架和篮球板;没有水,他筹措资金3000多元修建了一口水塘……
  ⑦十几年坚持,滴水汇成河。如今,学校已成为全县同类学校中学生数最多、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最近,邻县姑娘陆兰,被阮老师的事迹所感动,与他一起当起了编外临时代课教师,并对他产生了纯真的爱情。
  ⑧一条山路,一个人,一所学校,就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高度赞扬了阮文凭老师身残志坚的崇高精神。
B.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数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阮老师开学第一天到弄怀小学时的艰辛。
C.第⑤段划线部分刻画人物形象采用了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D.本文选材精当,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以本段为例,说一说运用此方式的好处。
主要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与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说到返校的孩子只有5个,可阮老师却“仿佛看到了15个,50个……”,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几年坚持,滴水汇成河”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阮老师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请用你掌握的一句古诗来赞美像阮老师这样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也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葱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倚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⒅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有删改)(作者:凌可新)
1.(1)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加粗的词的含义。
孩子着那棵树苗,满眼都是渴求的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他”终于明白了母亲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将上文划分为两个部分。(在下面序号间划)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这两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人小力弱,但他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这说明他很有志气,愿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做好一件事,这也是他后来成才的关键内因。
B.母亲本来不想送这个残疾的儿子上学,是因为不相信他能成才。
C.孩子白天给小树浇水,从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母亲了解到一个残疾孩子对平等关爱的渴求。
D.“大家都叫他阳光”,是因为这孩子的“脸上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他“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4.作者不在前面直接写孩子每天半夜起来喂树一泡童子尿,而在文章最后才由母亲来说破,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孩子身残志坚,在你读过的名著中也一定有这样的榜样,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
书名:《___________》
身残志坚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迹(6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教师
岳勇

  ①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②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③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④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⑤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⑥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⑦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⑧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⑨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⑩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
1.这篇小说以“乡村教师”为题,请你在全面把握小说情节和准确把握小说主旨的基础上,对文中塑造的两类“乡村教师”的形象分别用4个字加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的划横线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②段的“笑笑”表现了娟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同学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B.③段中的“笑”以开玩笑的方式表明“我们”对娟子家乡的贫苦程度颇感意外和吃惊。
C.⑨段的“大哭”以两个女同学的脆弱与无助,突出了“老师”临危的镇静与勇敢。
D.段的“哭”表现了娟子对老师的女儿不幸遇难的悲伤心情。
3.小说结尾说,“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如果你也身在其中,你会是“其中一位”吗?为什么?(请根据文意及自己的阅读感受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