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生死攸关的烛光谢仁超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生死攸关的烛光谢仁超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谢仁超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本文为什么取名“生死攸关的烛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交代了伯瑙德夫人一家积极参加秘密情报工作,勇敢投身到为争取祖国解放的斗争行列的两个原因。请你概括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伯瑙德夫人和雅克、杰奎琳三人围绕蜡烛分别用什么方法机智勇敢地与德国军官进行周旋?
 伯瑙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雅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在场的有三个孩子,你就是其中一个,你会围绕蜡烛用什么方法机智勇敢地与德国军官进行周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烛光关系到情报中转站的安危,也关系到伯瑙德夫人及两个孩子的生命安全。
2.①丈夫被德国人俘虏。
   ②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
3.伯瑙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雅克:借口去抱柴把蜡烛拿走;
     杰奎琳:借口头痛要上楼睡觉把蜡烛拿走。
4.对德国法西斯的无比仇恨,对伯瑙德夫人及两个孩子机智勇敢行为的颂扬。
5.“略”。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______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祖传青瓷碗
  ①落日照着那只旧船一起一伏,芦竹映衬着这古朴的木刻般的景色。老人一动不动地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斜拉桥。他脸上毫无表情,眼角皱纹向下斜伸着。新建的独塔式斜拉桥使他孤僻的性格更加古怪了。
  ②大桥落成剪彩那天,是他摆渡生涯的终结。
  ③他不能离开他的渡口。每天傍晚都这样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大桥,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待他往日的顾客。
  ④听到凌乱的脚步声,他知道儿子和孙女又送饭来了。儿子在镇上做临时工,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⑤“爷爷,爷爷,吃饭了。”小孙女捧着青瓷碗跑过来。这只青瓷碗也是老人心爱之物。他兄弟分家各得一只,但兄弟的已经和主人一起入了坟茔。青瓷碗厚实笨重,形体大而容量小,虽不是越州名产,但它的古朴也是别有风味的,不过老人对它的钟爱,却是因为这是祖传家珍,神圣可敬。老人历来用它吃饭,成了不容更改的规矩。而现在,渡口废弃,渡船闲下来,用这碗便成了他怀旧的一种慰藉。
  ⑥他拉一下披着的黑布衫,没回过头来。
  ⑦儿子一步跨上船,一边跺跺脚,好像考察一下船的适用度,一边说:“爸,你以后别再来这儿了。在家听听广播、看看电视好不好?”
  ⑧老人知道儿子早在打他的主意了。这船陪他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浪涛,他靠了它立门面,翻造房屋,又靠它娶儿媳,现在儿子要用它来搞运输,搞长途贩运,他感到格外凄凉。他敌视地看了一眼儿子,一声不吭。
  ⑨“爸,你快吃饭嘛,都凉了。”儿子不耐烦地说。
  ⑩“爷爷,你快吃饭嘛。”小孙女用碗碰碰老人。
  老人一转过身来。不料碰落了他那祖传的青瓷碗,一声沉闷的钝响,碗碎了。小孙女呆住了。老人抡起他的粗手掌,瞪圆布满红丝的眼睛,怒视他素来钟爱的小孙女。
  儿子忙过来护住女儿说:“爸,碗碎了就罢了,也该换新的了。”
  老人把怒气发在儿子身上,指骂着:“你这败家子,败尽家当的是你!”儿子耸耸肩,讪笑着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翻屋不是拆了旧屋吗?”
  老人暴怒了,喘着粗气,抖动白短髭,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好久才哼了一声,跳下船慢腾腾地穿过芦竹回家去了。
  “爷爷生气了。”女儿泪汪汪地说。
  父亲淡淡一笑,背对着晚霞,看着那郁郁青青的芦竹说:“来,我给你做吱吱管儿玩。”
1.①③段为什么反复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④段中说:“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你认为“儿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爷爷”的思想性格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对比、象征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以《祖传青瓷碗》为题,其意图是什么?(最少写出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祖传青瓷碗》的旨趣最为接近 [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美好的声誉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谎:“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让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 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英亩3 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 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
  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宝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土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1.根据文章内容,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下列人物与苏珊娜的关系:
(1)格洛丽亚 (2)本吉 (3)比尔·盖瑟 (4)格罗费·盖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这片土地的“美丽”“温柔”,除了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外,还有什么写作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后半部分内容,格罗费·盖瑟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请用六个词语进行概括(部分词语可从文中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来看,爷爷“美好的声誉”具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一段说:“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请联系全文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1)“我”为什么“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处引用一首小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的主体部分将买地的经过写得很有波澜,这样写有哪两方面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给 予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一辆新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哥那样。”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兜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哪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见,保罗看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回来得很慢。他背着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他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1.本文以“给予”为题的两个基本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车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和_______,他们的性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联系你的生活,谈谈读完此文的最大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空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车站周围的一切他最熟悉不过了。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厌倦了这样奔波的生活,他最急于见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一想起儿子,他浑身就有力量。正是由于自己整天漂泊,妻子和儿子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儿子才能上寄宿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想到这些,他的心情舒畅些。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声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大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了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向过路人乞讨,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更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了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家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黑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白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儿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上文,你认为多尔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掏出一美元硬币给了“小乞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上文的特点之一。请选择描写小男孩的具体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写到“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你认为引起他内心强烈冲击的原因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风雨中的菊花》在文中的含义。
 表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