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 ①当阳光再临大地,时针指向2008年5月19日4时57分40秒,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下降。 ②当笛声警报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 |
①当阳光再临大地,时针指向2008年5月19日4时57分40秒,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下降。 ②当笛声警报长呜,13亿中国人齐身肃立,低首默哀,历史定格在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 ③这一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神州共悲;这一刻,山峦无语,江河呜咽,举国同哀!为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同胞失去的生命,为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同胞遭受的灾难…… ④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降半旗志哀。 ⑤我们向遇难同胞致哀!向那些在黑暗中寂灭的生命致哀!截至5月19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34 073人遇难,而这冰冷的数字还在无情地增长。他们是父亲、母亲、儿女、兄妹,是我们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是共和国无法割舍的挚爱。这份痛楚,将由13亿中国人共同承受;这份哀伤,将由中华民族一起分担。 ⑥我们向遇难同胞致哀,向那些与死神不屈抗争的生命致敬!汶川大地震,是对脆弱生命的无情摧残,也是对生命意志的永恒见证。残垣断壁之下,多少生命依靠顽强的信念苦苦支撑,不管是否创造了生命奇迹,但他们都与死神搏斗过,与命运抗争过。他们的执著,他们的不屈,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渴望,都将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生命里。 ⑦我们向遇难同胞致哀,向那种生死瞬间的人间大爱致礼!山崩地裂,造成了狰狞恐怖的自然断裂,却也呈现了可歌可泣的挚爱真情。在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爱,记住这些普通生命绽放出的温暖光辉,记住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精神疆界。 ⑧一个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必定把人的生命置于最高的价值地位。因为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都是民族的哀伤。尊重生命,铭记苦难,将使一个国家在挫折中奋起,将让一个民族在磨难中前行。 ⑨7天7夜,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激发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再现了我们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历史会证明,地震能摧毁一些东西,但它必将以另一种形式重塑。 ⑩救援还在继续,挑战仍在眼前。愿全民哀悼凝聚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顽强信念,用我们的不屈斗志和实际行动激励国人,告慰逝者——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选自2008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这是一篇情感凝重、感同身受的文章,全文围绕“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这一主题,饱含深情地抒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在挫折中奋起,在磨难中前行的光荣传统。 2.第④段中写为在自然灾难中遇难同胞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和下半旗志哀,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一举措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写道“它必将以另一种形式重塑”,试问,汶川大地震为我们“重塑”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排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开展了以“加油,四川”“加油,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面对正在重建家园的同胞,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向遇难同胞致哀 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2.这一次的灾难十分的严重。 3.中国人民和衷共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4.示例:“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分析:写出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积极性和全民动员的激情。(答案不唯一) 5.示例:全国人民和你们在一起,四川挺住!(答案合理即可) |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
毕业赠言 胡适 |
诸位毕业同学: 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②以前的功课也许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着3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选择! ⑦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⑨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1.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层次分明,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人合适的语句,以显现全文的思路。 提出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希望与祝愿 3.第②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选文第③一⑤段,然后回答问题。 (1)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就“造学问”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内阅读 就在灾难发生的那天,我们所有美国人都关切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彻夜不眠。在那个不幸的时刻,我们的兴奋变成了战栗。我们等待着,注视着,想弄清所发生的一切。那天夜里我收听了广播电台的采访节目。老老少少都在诉说自己的悲哀,都为我们的宇航员感到骄傲。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我们走出家门,手拉着手,互相安慰。 你们所热爱的人们的牺牲轰动了整个国家。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我们又一次认识到,我们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由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那样的男人和女人,那些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人,那些给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企求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 我们不禁回想起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们,那些带着家眷和财产去开发荒凉的美国西部的刚毅不屈的人们,他们常常面临着恶劣的条件,沿着俄勒冈小道,你们仍能看见那些倒下去的拓荒者的墓碑。但是悲痛只能使他们更加坚定开拓前进的决心。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有时,我们会感到想达到外星球还力不从心。但我们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 迪克·司各比知道,每一次太空飞行器的发射都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他说:“如果出现什么,它决不意味着太空计划的结束。”我所接触的每一位英雄的家庭成员,都特别请求我们一定要继续这项计划,这是他们失去的可爱的亲人所梦求实现的计划。我们决不会使他们失望。 今天,我们向迪克·司各比和他的伙伴们保证,他们的梦想决没有破灭,他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会成为现实。为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献身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大家庭中失去了七位成员,他们仍要继续工作去实现既安全可行又冒险、大胆的更有效的太空计划。人类将继续向太空进军,不断确立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正是我们纪念“挑战者”号上七位英雄的最好方式。 1.“在那个不幸的时刻,我们的兴奋变成了战栗”,“兴奋”在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变成了战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选文的第三段里,演讲词的人称一开始是“们”,接着又变成了“他们”,然后又变成“你们”“他们”。请指出这些人称代词所指内容,并谈谈这样变换人称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宇航员(机长)迪克·司各比说:“如果出现什么,它决不意味着太空计划的结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演讲词中提到一个世纪前美国西部的开拓者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林肯是自由的象征,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科学的根本是实验。爱迪生真是终身做实验的工作。他十一岁时就在他家里的地窨子里做化学试验;十二岁时他在火车上卖报纸卖糖果,他就在火车的行李车上做他的化学实验。十五岁时,他开始学电报,就开始做电学实验,要改进电报的器材与技术。从此他就终身没有离开电学试验了,就给电学开辟了新天地,给世界开辟了新文明,给人类开辟了一个簇新的世界。 从十一岁开始做科学实验,直到他八十四岁去世,他整整做了七十三年的实验工作。所以我们称他作终身做实验的科学圣人。 1 .辨析“实验”和“试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开头写林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头和结尾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此他就终身没有离开电学试验了,就给电学开辟了新天地,给世界开辟了新文明,给人类开辟了一个簇新的世界。”这个句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 5.上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而偷偷摸摸的来暗***!(鼓掌)这成什么话?” 1.归纳这一语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标有横线的三个词从词性上看是什么词?这三个词强调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说说在表达上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成什么话?”是反问句,将其改成陈述句,与原句作比较,说说原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②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死李先生?③***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共产党,无耻啊无耻!④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⑤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的光荣! 1.上文第一段演讲词哪一句话体现作者的观点( ) A.① B.④ C.⑤ 2.上文①这个设问句的表达作用是( ) A.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B.加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C.引起听众的思考,以产生感情的共鸣 3.“无耻”“光荣”“集团”“诬蔑”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是( ) A.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 贬义词 B.中性 褒义词 贬义词 贬义词 C.贬义词 褒义词 中性 贬义词 4.上文⑤句是( ) A.复杂单句 B.复句 C.多重复句 5.上文选自闻一多写的《最后一次讲演》,“最后”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 6.上文中“你”指代_______,“他们”指代_______。末句的“两桩事”指的是①_______;②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