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5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5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5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股肱]比喻辅佐之臣。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臣于草庐之中(           )       ④若嗣子可(           )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小题3:【甲】【乙】两段中划线的“大事”都指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3分)
小题4:请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诸葛亮为什么在【甲】文中追述自身经历并追忆【乙】文中提到的“白帝托孤”一事呢?
(2)你从【甲】【乙】两段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小题1:①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 于是,因此  ③ 探望,拜访  ④ 辅佐,辅弼
小题1:(1)在乱世中苟活着,不求能在诸侯中扬名。(2)你(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高很多,一定能够安定国家,完成统一大业。
小题1:“大事”都指“白帝托孤”之事。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题1:(1)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以接受自己的意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小题1:由表可见: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该词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苟、于、闻达、才、安等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联系理解的内容以及平时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的理解来解答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阅读与理解文章的能力。围绕“诸葛亮在【甲】文中追述自身经历并追忆
的原因“以及“文中提到的‘白帝托孤’一事”的目的来解答此题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方法,结合起来,这个人物的形象便会鲜明起来。在分析时好要结合文中对这个人物的具体描写。
举一反三
“十二五”开局之年,“幸福”一词走红大江南北,“提升幸福指数”、“打造幸福中
国”的话题温暖人心。学校开展了“幸福指数调查”的实践活动。作为小组成员,请你阅读
以下材料,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感受。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按照常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数应该上升才对。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有人很有钱,却不快乐;有人居无定所,但照样幸福。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材料二】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日前对全国发展水平不一的24个城市4800名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中国居民幸福感的19个因素之中,位居前列的依次为家庭和谐、健康、子女教育、经济收入、医疗服务和环境质量。
【材料三】
不同人群
幸福观
科学家
幸福=个性+需求+生存状况
农民
幸福=五谷丰登
教师
幸福=桃李满天下

小题1:根据影响百姓“幸福感”的诸多因素,从个人和政府两个角度就如何提高百姓“幸福感”各提两条具体建议。(4分)
给个人的建议:                                                
给政府的建议:                                                  
小题2:作为学生,你的幸福观是什么?请简述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10分)
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重庆将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作为这个城市的主人,请你积极参加下列有趣的活动。
小题1:此届园博会的主题是:“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园林可以从哪些方面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2 分)
小题2:图为此届园博会的吉祥物“山娃”,它顽皮自信,憨态可掬,请简要说说给它取名的缘由。(2分)

小题3:请为本届重庆园博会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形式简洁,内容明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小题4: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园博会,重庆一中初2013级准备邀请园博园的设计师之一徐工程师于1月13日下午两点来校举办“走进园博会”的讲座,学校团委派小蓉去邀请徐工程师。她应怎样对徐工程师发出邀请,请你代写。(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6分)
网络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耳畔常响起这样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给力、神马、姜你军、hold住、伤不起……
小题1:这些网络语言为何会流行?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语言现象?(4分)
小题2:在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中,网友miss lin以另类的造型向大学生们介绍什么是Fashion,震撼全场,她的口头禅“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迅速在网上走红。你能根据语境判断“hold”的意思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8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材料一  2011年的7月2日,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2岁女童妞妞从10楼窗台掉落。瞬间,一个女士甩掉高跟鞋、伸开双臂朝妞妞掉落的位置冲去,在妞妞即将落地的一刹那,她用双臂接住了孩子,这位女士就是被世人称为“最美妈妈”的嘉兴籍普通女工吴菊萍。这一接,给年仅2岁的妞妞赢得了抢救机会,吴菊萍左臂的尺桡骨却断成了三截。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15字以内)(2分)
材料二 吴菊萍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许多杭州市民都倡议为“最美妈妈”制作城市雕塑,让它成为城市文明的力量。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为此设计
了两尊雕塑。经过市民和专家投票,最终选定一号方案(见图)。
10月1日,这尊最终命名为“最美妈妈”的雕塑在杭州钱江新城
青少年发展中心东北角的休憩广场正式揭幕。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雕塑主体部分的构成,并阐述其含义。
(3分)                                                                                                       
                                                              
小题3:材料三 为褒扬“最美妈妈”吴菊萍见义勇为的善举,其所在公司奖励给她20万元。当有媒体询问这笔钱作何使用时,吴菊萍说:“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此语一出,舆论又起波澜。对此,新华网推出一项调查:“‘最美妈妈’该不该自用20万奖金?”有八成网民支持吴菊萍有权支配奖金,近两成网友表示支持自用,仅有不到2%网友表示不支持自用。对此,你有何看法?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性学习。(6分)
端午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某中学三(2)班举办“走进端午”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小题1:活动一:源流篇(2分)
很多人知道,端午节由屈原而起,除此之外,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还有很多其它说法,例如: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跳河自***。
有一位同学对此很感兴趣,特意写了一个上联,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对出下联:
上联:屈原投江传佳话 
下联:               
小题2:活动二:风俗篇(2分)
端午的风俗有很多,有一些被诗人留在诗歌里。请你阅读下面诗句,写出相应的端午风俗。(写出其中两个风俗即可)
①渚闹渔歌响,风和解香。             
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③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小题3:活动三:现状篇(2分)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节日。

图是百度数据研究中心就“端午节话题分布”的一个统计,请你说说它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