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材料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

材料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材料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材料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共鸣。为了更为有效地反对浪费,不少网民在网络上发起以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为主题的“光盘行动”。
结合上述内容,学校初三年级(1)班学生开展了一次实践探究活动,请你与他们共同完成下列任务。
(1)请为此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1分)   
(2)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资料,请回答: 现阶段我国必须实施的战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须坚持的国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决定写一份倡议书。请你帮助完成。(3分)
倡议书
全校老师、同学们: 为了深入贯彻十二五规划,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家的主人,让我们行动起来,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践行者。希望做到以下几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在行动;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1分)
(2)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计划生育基本国策。(2分)
(3)①不乱扔各种废弃物  ②出行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少乘机动车  ③节约使用学习生活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等良好习惯。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宣传标语可以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在行动;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等。
(2)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践行者,作为中学生应做到不乱扔各种废弃物、出行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少乘机动车、节约使用学习生活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等良好习惯等。
举一反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也就是"单独二胎"政策。这说明( )
A.人口问题本质上已经不是发展问题
B.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并非人口越少越好
C.我国放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D.计划生育成果显著,彻底解决人口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漫画旨在说明( )
A.资源是我们生存的基础B.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C.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处D.环境污染问题无法整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农业部近日下发《关于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的通知》,确定1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安徽省濉溪县濉溪镇蒙村等48个村入选。
据了解,安徽省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进行。从全省586个美好乡村省级示范村中重点打造48个"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引导全省美好乡村又好又快推进。
⑴创建"美丽乡村"活动有何重要意义?(6分)
⑵结合本地及自身实际,你打算为"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做哪些努力?(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悉,“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13.9亿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将净增800万左右,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从2012年开始,男性人口大幅超过女性,到2016年超出女性人口30%以上,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                ②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③我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④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7亿吨,炼钢产能7800万吨,水泥产能7.75亿吨,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600万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7%和17.5%。这些做法体现我国坚持的基本国策是
A.节能减排B.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C.对外开放D.计划生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