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是居民以1日为周期往返于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出行,是由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空间分离产生的。若按方向划分,通勤可分为向心通勤(早晨朝向CBD的通勤)和离心通勤(

通勤是居民以1日为周期往返于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出行,是由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空间分离产生的。若按方向划分,通勤可分为向心通勤(早晨朝向CBD的通勤)和离心通勤(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通勤是居民以1日为周期往返于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出行,是由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空间分离产生的。若按方向划分,通勤可分为向心通勤(早晨朝向CBD的通勤)和离心通勤(早晨背离CBD的通勤)。读某城市居民早晨通勤方向和居民全天通勤时间分布图(箭头表示通勤方向,箭头粗细表示通勤量大小),回答(1)~(3)题。 (10分)

(1)下列有关通勤描述错误的是(  ) (2分)
A.工作岗位主要分布在CBD及其附近
B.傍晚以向心通勤为主
C.城市北部居住人数相对较多,工作岗位相对较少
D.城市西部工作岗位相对较多,居住人数相对较少
(2)简述该城市居民全天通勤时间分布特征。(4分)
(3)你认为如何减少该城市东西方向的通勤量? (4分)
答案

(1)B(2分)
(2)有早、晚两个出行高峰;晚高峰大于早高峰。(晚高峰出行更为集中)(4分)
(3)东部增加就业岗位;西部扩大居住规模。(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早晨通勤量显示了该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分布状况,而傍晚的通勤量显示了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状况。从“居民早晨通勤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总体上早晨以向心通勤为主,城市西部早晨通勤量离心通勤量比向心通勤量大,说明工作岗位主要分布在CBD及其附近(城市西部),所以A项描述正确;早晨以向心通勤为主,那么傍晚应该以离心通勤为主,所以B项描述错误;城市北部早晨通勤量向心通勤比离心通勤量大,说明城市北部居住人数相对较多,工作岗位相对较少,C项描述正确;城市西部早晨向心通勤量小于离心通勤量,说明西部工作岗位相对较多,居住人数相对较少,D项描述正确。
(2)观察“居民全天通勤时间分布图”,不难得出其特征:有早、晚两个出行高峰;晚高峰大于早高峰。(晚高峰出行更为集中)。
(3)要减少通勤量,即合理规划工作岗位和居住空间,缩小两者的规模差异,当增加工作岗位,扩大居住规模,两者差异变小,通勤量就会减小。该市东部,早晨向心通勤量大,说明东部居住规模大而工作岗位少,所以东部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可以减少通勤量;西部早晨离心通勤量大,说明西部工作岗位多而居住规模小,所以西部通过扩大居住规模减少通勤量。
举一反三
“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报酬、住房、子女教育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导致我国“半城市化”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B.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C.城市化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D.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城乡规划】下图为“某近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各组团之间安排有农田和绿地,其主要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E两个组团均为新区,若在其中规划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园区,请任选一个区域对比分析其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3)水厂2和3(图中水2、水3处)、污水处理厂2(图中污2处)均为新规划项目,其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 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 文化区,则图例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
D.文化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小题2: 图中a、b、c、d四地中,最适宜于建设高级住宅区的是
A.aB.bC.cD.d
小题3:与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区位选择无关的因素是
A.交通运输B.环境优美C.劳动力素质D.生产成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回答问题。(12分)

(1)从地质作用看,长江三角洲主要是由流水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从理论上分析,图中甲岛有不断向__________岸(南或北)靠拢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4分)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了我国最完善的城市体系,其中__________是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属于甲、乙、丙三种模式中的__________类型。(2分)
甲:对外开放最早→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乙: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丙:林、矿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3)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从北向南自河套下来,到了陕西潼关附近调头东去,形成河东金三角地区。运城的盐池就在这个河东金三角的核心地区。传说尧、舜、禹相继在河东建都。距河东盐池最近的为禹都安邑,约为20千米,其次为舜都蒲坂,约60千米,最远的为尧都平阳,约为140千米。
材料二 河东盐池中食盐资源的利用,最初是采取“捞取法”:天日暴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产盐全部依靠自然的力量。夏季河东盐池所在地是华北最炎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南风猛烈,光照资源非常丰富,最高气温可达42.6℃,年降水量约为520mm,蒸发量却高达2300mm。
材料三 窑洞(上右图)是该地区广泛分布的民居,主要是在黄土断面开挖,在盐池湖畔的蚩尤村(现名长寿村)中,窑洞不再是北方传统的坐北朝南式,而必须建成坐南朝北。
(1)试分析在安邑、蒲坂、平阳三城建都的有利区位条件。(10分)
(2)试分析河东盐场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3)结合材料分析蚩尤村窑洞坐南朝北的原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