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农业生产模式,读下图回答21~23题。1.基塘生产特色的形成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农业生产模式,读下图回答21~23题。1.基塘生产特色的形成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农业生产模式,读下图回答21~23题。



1.基塘生产特色的形成是充分利用了下列哪个区位因素?   [     ]
A.水热丰富              
B.地势低洼          
C.广阔市场          
D.政府政策2.如果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建制糖厂、食品厂、造纸厂和丝绸厂,最佳方案是   [     ]
A.甲~食品厂;乙~造纸厂;丙~制糖厂;丁一丝绸厂
B.甲~丝绸厂:乙~食品厂;丙~制糖厂;丁~造纸厂
C.甲~制糖厂;乙~造纸厂;丙~食品厂;丁~丝绸厂
D.甲~丝绸厂;乙~食品厂;丙~造纸厂;丁~制糖厂3.下列地区也有可能采用基糖生产模式的是   [     ]
A.三江平原        
B.河套平原        
C.内蒙古草原          
D.河西走廊
答案
1.B
2.B
3.A
举一反三
大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又是新兴起来的世界性五大主栽作物。现在世界上的大豆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入,下图是美国和巴西大豆产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两国大豆产区及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均位于中、低纬度,热量充足
B.均位于平原地区,土壤肥沃
C.均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D.均位于人口稠密区,劳动力充足2.监测大豆生长状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主要棉区自然条件概况



材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下图为“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疆棉区与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棉区相比,生产棉花的自然条件中最大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产业转移对新疆地区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在纺织产业链中浙江与新疆分工的差异及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中国农业十二五,完成1-2题。

1.东北平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
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C.耕地后备资源充足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2.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
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B.华南主产区要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
C.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面积
D.甘肃新疆主产区要加大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出现的以典型景观为特征的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相互镶嵌的生态复合体。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大致以400mm 等降水量为界,范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总面积约25 万km2。近百年来,人口密度增加、土地不合理开发与风、水侵蚀作用交织在一起,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小。

                                                                                  图1
材料二:内蒙古太仆寺旗农牧交错带1975-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情况

                                                                                                       图2
材料三: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图3
1、北方农牧交错带两侧呈现出不同的农业景观,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体现出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2、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出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仆寺旗农牧交错带最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积减少速度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油菜在不同地区同一时期的生长状况。读图完成1~2题:

1.  产生图中生长状况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光照          
B.土壤        
C.水源        
D.热量2. a 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     ]
A.灌溉便利  
B.热量条件相对好  
C.地势相对平坦  
D.土壤肥沃
题型:陕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