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迅速增长 ②工农业迅速发展 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④气候变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④
小题2:全球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因素是(  )
①乱伐森林,环境破坏 ②用水量迅速增加 ③水质污染 ④气候异常,干旱少雨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
小题3:解决水资源问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下列手段属于经济手段(  )
A.制定生活性用水供应优于生产性用水供应的政策
B.明令禁止非节水型器具的生产和销售
C.国家加强对水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D.适量、适度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幅度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注意“用水量增加”的要求,近50年来,用水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迅速增长和工农业迅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不会导致用水量增加,但加剧了资源的短缺。
小题2:全球水资源紧缺的人为因素是用水量迅速增长和水质污染。砍伐森林主要是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循环,与水资源短缺关系不大;气候异常、干旱少雨,不属于人为因素。小题3:A、C属于行政手段,B属于法律手段。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抓住题***基本要求,注意区别“用水量增加”和“水源短缺”的差异;“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差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C.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畜牧业,有利于(   )
A 改善局地气候      B 综合利用资源
C 防止水土流失     D 保护农田作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孟子•公孙丑》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C.可持续发展论D.天人相关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题。

小题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A.柏林B.伦敦
C.旧金山D.彼得堡
小题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