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关于右图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有储量丰富的矿物能源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D

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关于右图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有储量丰富的矿物能源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D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关于右图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矿物能源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小题2:该地区是我国酸雨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其形成原因和减轻酸雨危害的主要措施有:
①气候湿润
②地形以盆地为主
③有色冶金工业发展
④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⑤限制使用汽车
⑥调整能源消费构成,大力发展水电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3:造成该区域与青藏高原的农业类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因素B.城市因素C.人口因素D.自然因素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小题1:图示长沙位于湖南省,故图示范围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为有色金属而非矿物能源;该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暴雨洪涝,亚洲高压控制时,为冬季,降水少;该地区的土壤为红壤,粘重,不符合土质疏松的描述。
小题2:酸雨的形成主要从大量酸性气体的排放和降水丰富角度分析。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该地区的酸性气体主要来自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故选B项。
小题3: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地势较平原,故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而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故以畜牧业为主,反映影响两地的农业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
举一反三
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③④⑤  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本区最大的工业中心,地处河流交汇处是其早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由于该地地形起伏,河流交错,形成了一个分散式的城市。右为重庆市略图。

材料二 长江在枝江至城陵矶河段称为荆江,这里江面开阔,水流平缓,河道弯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下图为湖北省图。


(1)材料二中甲、乙、丙三地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分别是:甲地             业,乙
        业,丙地        业。(3分)
(2)根据重庆的发展可以推测,其主要的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A、B、C、D中的     点,判断依据是什么?(3分)
(3)分析荆江河段易导致洪水泛滥的原因。(4分)
(4)以上海、          、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列四地为我国主要平原,其名称依次是
A.汾河平原、江汉平原、湟水谷地、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江汉平原、渭河平原、成都平原
C.宁夏平原、渭河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D.汾河平原、渭河平原、江汉平原、河套平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我国四大盆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在下面①②③④四幅地形剖面图中与上图四大盆地分布位置对应一致的是
A.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acbd四地点B.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dcab四地点
C.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dabc四地点D.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bcad四地点
小题2:关于四大盆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季风气候区
B.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C.a属于暖温带,b属于高山气候,c属于亚热带,d属于中温带
D.a属于中温带,b属于暖温带, c属于亚热带,d属于高山气候
小题3:下列关于图中的四大盆地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盆地具有紫色土壤,是我国水稻、油菜的主要产区
B.②盆地因生产石油、盐、铅锌而被人们称为“聚宝盆”
C.③盆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D.④盆地被昆仑山和天山环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内收获日期等值线图,虚线为冬小麦种植区北界。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导致P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地形和季风环流B.纬度和地形因素
C.海陆位置和地形 D.地形和纬度因素
小题2:在图示北部地区中,对冬小麦生长期间危害最大的灾害是
A.春旱 B.伏旱C.寒潮 D.梅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