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以来,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整治洞庭湖问题并使其面积“变大” (      )①退耕还林  ②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③跨流域调水 ④退田还湖A.①②B

20世纪末以来,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整治洞庭湖问题并使其面积“变大” (      )①退耕还林  ②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③跨流域调水 ④退田还湖A.①②B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世纪末以来,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整治洞庭湖问题并使其面积“变大” (      )
①退耕还林  ②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③跨流域调水 ④退田还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湿地保护;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和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退耕还林可以减轻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是河流含沙量减少,带入洞庭湖的泥沙较少,所以正确;“三北”防护林主要是指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对长江流域的防护作用小,所以错误;跨流域调水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均,所以错误;退田还湖,正确。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①④。
举一反三
读表,完成问题。

小题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 海涂D.河渠水库坑塘 海涂水田
小题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湿地面积减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7并回答问题

小题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小题2: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
小题3: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C.湿地  D.草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3分)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5分)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2分)
(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有利自然条件。(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为18.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拉萨市氧气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小题2:下面关于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的叙述,不可取的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A.土地盐碱化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小题2: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湿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