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自2007年6月29日以来,淮河上游及安徽省合肥市以北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致使淮河干支流水位迅猛上涨,同时,安徽沿淮、淮北地区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自2007年6月29日以来,淮河上游及安徽省合肥市以北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致使淮河干支流水位迅猛上涨,同时,安徽沿淮、淮北地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自2007年6月29日以来,淮河上游及安徽省合肥市以北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致使淮河干支流水位迅猛上涨,同时,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内涝严重,淮河抗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这是继2003年以来淮河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性洪水。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淮河流域图”中有关信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易发的原因。
①从气候方面分析(2分)
②从流域地形特点、水系方面分析(4分)
③该河没有天然入海口,入海水道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向东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_____________  海;一条是向南借道            (河流),再流入海洋。(2分)
④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4分)。
(2)治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你有什么措施?(4分)
答案

(1)
①暴雨历时长、强度大
②地形:淮河流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没有天然的入海口。水系: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入海口少
③黄 长江
④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淮河改道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洪灾多发
(2)非工程措施: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保持水土。
工程措施:上游修水库,中游建设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挖入海新河。
解析

试题分析:
(1)
①气候方面:淮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暴雨历时长、强度大,
②地形:淮河流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没有天然的入海口。水系: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入海口少都不利于河水的下泄。
③淮河入海水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向东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黄海;一条是向南汇入长江,再注入东海。
④人口增加,为扩大生产进行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洪灾多发。
(2)上游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保持水土,修建水库调蓄洪水;中游修建水库,恢复湿地,达到蓄洪、分洪目的;下游疏通河道,建入海新河,便于泄洪。
举一反三
读下图及以下资料,分析回答。(10分)
资料: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mm称为特大暴雨。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分析图中所画河流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共同原因。(5分)
(2)简述洪水造成的主要危害。(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地震,地震摧毁了首都太子港大量房屋、造成300万人流离失所,十几万人丧生。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属于地震频发区。此次地震震源仅位于地下10千米左右,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南约16千米处,这儿人口密集,房屋质量不佳,一旦发生强震,很难避免灾难。
材料二 中国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异: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降水泥石流
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密切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频繁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地区
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频率低,但规模大且凶猛
(1)结合材料一分析海地地震灾情严重的地理原因。(3分)
(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4分)
(3)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工程性防御措施。(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中国和日本两国地震死亡人数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中国历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数差异较大,除震级和震源深度外还受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请指出其它主要的自然因素。(6分)
(2)比较图示时间内中国和日本地震死亡人数特点的差异,并分析原因。(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定稿题)
图示区域时常发生季节性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洪峰消退。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该区域季节性洪水“一日一峰”的形成原因。(4分)
(2)简述季节性洪水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危害。(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从地质、地形的角度简要分析该地发生滑坡的原因。(6分)
(2)据图说明该处滑坡造成的主要危害。(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