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水文灾害等每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我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水文灾害等每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水文灾害等每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某种灾害发生频率的地区分布图(右图)
材料二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使唐山变为废墟。2006年7月4日11时56分,河北文安发生5.1级地震,在文安县的震中区有部分房屋的墙体开裂,但没有人员伤亡。
(1)材料一的分布图所表示的是我国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试分析我国夏秋季节南方经常出现大面积上述现象的原因。(3分)
(2)分析我国地震灾害频繁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4分)
(3)结合材料说明唐山地震为何使唐山变为废墟,而文安县的震中区只有部分房屋的墙体开裂,但没有人员伤亡。(3分)
答案

(1)洪涝   夏秋多暴雨、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跃。措施:提高监测地震的水平,对人们进行防震知识宣传、提高防震意识等。
(3)两者的震级不同,唐山震级高,文安的震级低;建筑物的抗灾能力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中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可以判断,该灾害是洪涝灾害,我国夏秋季节南方经常出现大面积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夏秋多暴雨、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地震灾害频繁的原因: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跃;措施:提高监测地震的水平,对人们进行防震知识宣传、提高防震意识等。
(3)两次地震所产生的破坏程度不同主要原因是两者的震级不同,唐山震级高,文安的震级低;建筑物的抗灾能力提高。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的洪涝和地震灾害。
举一反三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8月10日下午17时25分“桑美”台风在镇江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成为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强度最大的台风。给浙江、福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材料二: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中的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如右图所示。
(1)试描述台风眼地区的天气状况,并分析其成因?(3分)
(2)台风“桑美”是50年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请举出两个减轻台风危害的非工程措施?(2分)
(3)图中A地春旱严重,其还易引发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分析B地降水稀少但旱灾并不突出的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泥石流分布图(下图)

材料二  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先后有12市、38个县(市)遭受暴雨袭击,其中多个县(市)出现大暴雨;峨眉山市日最大降水量达159.8毫米;北川县连续5天出现暴雨。地震灾区泥石流频发,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对灾区的恢复重建十分不利。
(1)据材料一说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四川灾区该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
(3)为减轻川滇山地的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应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5月1日北京迎来最大范围沙尘天气,伴随5-6级大风。据此完成题。
小题1: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低气压B.台风C.暖锋D.冷锋
小题2:加剧沙尘暴天气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B.破坏植被C.露天开矿D.修筑大坝
小题3:减轻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措施是
A.北京西北部封山育林B.加强“三北”生态建设
C.黄河中上游植树造林D.西北地区退耕还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构造活跃     ②地形复杂     ③冬季多暴雨     ④破坏植被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工气候室提供了模拟自然的环境,它是农业研究、品种培育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为提升南方水稻的抗灾能力,在品种培育时人工气候室需模拟的南方气象灾害有(  )
①洪涝       ②滑坡       ③台风       ④沙尘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