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据美联社2012年2月2日报道,连日来寒潮给欧洲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强降雪和极端严寒天气,白天气温降至零下10℃到20℃左右,到晚上气温可低至零下20℃至3

【题文】据美联社2012年2月2日报道,连日来寒潮给欧洲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强降雪和极端严寒天气,白天气温降至零下10℃到20℃左右,到晚上气温可低至零下20℃至3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据美联社2012年2月2日报道,连日来寒潮给欧洲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强降雪和极端严寒天气,白天气温降至零下10℃到20℃左右,到晚上气温可低至零下20℃至30℃欧洲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陷入停顿和瘫痪状态。(18分)

(1)有人说:“西欧似乎对冬季寒潮和冰雪完全准备不足”?试从气候的角度加以解释。(4分)
(2)导致图中甲处一月0℃ 等温线向北凸出的两个主导因素是什么(4分)
(3)2011年12月底,一艘油轮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区出发经苏伊士运河前往美国,这艘油轮预计航行一个月时间,试述当航行至地中海时常见的天气状况?以及当航行至丁海峡时航速较慢的理由是什么(6分)
(4)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答案
【答案】
(1)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2分),终年温和,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
(2分),通常不会出现如此天气状况。
(2)洋流(北大西洋暖流);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大风、阴雨天气 ; 逆风逆水(逆风)盛行西风与航向相反;存在密度流,海流与航向相反(6分)
(4)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发展乳畜业;多云雾,光照不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4分)
解析
【解析】
(1)西欧虽然纬度较高,但常年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所以通常不会出现如此天气状况。
(2)本题考查影响气温因素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一般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图中甲处一月0℃ 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其温度较高,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同时靠近海洋,受海洋影响较大。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季节为1月份,地中海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可知,多大风和阴雨天气。因航向与盛行西风方向相反,所以逆风航行;同时丁地(及直布罗陀海峡)存在密度流,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所以油轮逆水航行。
(4)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分析。有利条件:气候温和,降水均匀,适合适合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不利条件:降水日数较多,多云雾,光照不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举一反三
【题文】结合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小题1】在环流中(   )
A.甲地多晴天B.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C.乙地为低压D.近地面空气由乙地流向甲地
【小题2】能正确表示甲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线与等压线关系的图示是(   )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A.B.c三地气压P相比较(   )
A.Pa>Pb>PC.        B.Pa<Pb<PC.
C.Pb>Pc>PA          D.Pb<Pc<Pa
【小题2】当图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沙尘暴B.干旱C.泥石流D.暴雪
【小题3】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B.太阳耀斑爆发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早于6点升起D.太阳直射北半球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单位:毫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比较说明图中 C 、 D 两地区地质活动和地形特征的异同点。(4分)
(2)图中E河及支流冲积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简述其土地资源优势;现在为什么又要停止开发其荒地并且加以保护?(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为某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点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
A.海岭B.海沟C.海盆D.大陆架
【小题2】关于图示区域东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小题3】图示区域东部群岛国家南部和北部气候类型分别是(   )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读下面全球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为迎岸风。上图中指向陆地的单箭头表示迎岸风,反之为离岸风,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