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I(原因) | 陈述Ⅱ(结果) | |
A. | O3能吸收紫外线 | 大气层中的O3被称为地球保护伞 |
B. | 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铝少 | 钠的金属性比铝强 |
C. | 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强 | 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化碳元素强 |
D. | N2+3H22NH3是放热反应 |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在高温下进行 |
A | ||
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N2和3 mol H2,发生反应,在t1时刻达到平衡。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在t2时刻,再通入一部分NH3,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 ||
[ ] | ||
A. B. C. D. | ||
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氢气体积v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到图1,则曲线a、b、c、d所对应的试验组别可能是 | ||
[ ] | ||
A.4-3-2-1 B.1-2-3-4 C.3-4-2-1 D.1-2-4-3 | ||
“碘钟”实验中,3I-+S2O82-=I3- +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 ℃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色时间t1=______________。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 ℃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______(填字母)。 (A)<22.0 s (B)22.0 s~44.0 s (C)>44.0 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数据,下列为某同学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其中不正确的是 | ||
[ ] | ||
A. 用一定量的NaOH稀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测得的中和热数据,来推算一定量的稀H2SO4和NaOH稀溶液反应的反应热 B. 用沸点数据推测能否用蒸馏的方法将两种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C. 用反应热数据的大小判断不同反应的反应速率大小 D. 同周期的主族元素可用原子(或离子)半径数据推断某些原子(或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 ||
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试剂按一定体积混合后,分别加入四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甲、乙、丙、丁)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A.实验甲产生气泡的速率最快 B.Vl<V2<V3<20 C.V4=V5=10 D.V6=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