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化学,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检验某稀溶液中是否含有NO3-,可加入浓H2SO4和铜片,观察有无红棕色气体产生B.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辽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化学,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检验某稀溶液中是否含有NO3-,可加入浓H2SO4和铜片,观察有无红棕色气体产生 | B.鉴别NO2和溴蒸气可用AgNO3溶液,而不能用淀粉KI溶液 | C.和H3PO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观察有黄色沉淀生成,证明和PO3—4存在 | 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NH4+,可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再用红色湿润的石蕊试纸伸入试管内检验是否变蓝 |
|
答案
B |
解析
A项中浓H2SO4提供H+,与NO3-结合成浓HNO3与铜片反应产生NO或NO2,不一定直接产生NO2;B项鉴别NO2和溴蒸气可用AgNO3溶液,NO2无明显现象,溴蒸气产生浅黄色沉淀,而二者与淀粉KI溶液均变蓝;C项中应再加入稀硝酸,否则I-干扰实验现象;D项应把红色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出检验。 |
举一反三
(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9)下列每组各有三对物质,它们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①乙酸乙酯和水,酒精和水,苯酚和水 ②二溴乙烷和水,溴苯和水,硝基苯和水 ③甘油和水,乙醛和水,乙酸和乙醇 ④油酸和水,甲苯和水,乙烷和水 |
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就能加以区分的是A.硝酸铵、氯化铵两种白色晶体 | B.己烯、甲苯、四氯化碳三种液体 | C.溴苯、苯、乙醇三种液体 | D.氯化钠、无水硫酸铜、氯化钾三种固体 |
|
下列所采取的分离方法正确的是A.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 B.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所以可用直接加热的蒸馏法使含水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 C.可用冷却热的饱和氯化钾和氯化钠的溶液的方法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 D.由于胶体微粒的粒度比离子大,所以碘化钾混入淀粉中可用渗析法分离 |
|
为除去粗盐中的Ca2+、Mg2+、Fe3+、SO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1)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 。 (2)第④步中,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若先用盐酸调pH值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是 。 (4)为检验精盐纯度,需配制150 mL 0.2 mol/LNaCl(精盐)溶液, 右图是该同学转移溶液的示意图, 图中的错误是 。 |
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上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氮气 、氢气 。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 、 。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 (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 。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 ,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H+、OH-、 、 离子。 (B)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
(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 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 ,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 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 E.坩埚钳 F.试管夹 (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 A.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B.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 D.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 、冷却结晶、 、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 。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 次。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 a.加热温度过高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