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mol /L的NaCl溶液100 mL,回答下列问题:1.主要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需要的玻璃

(16分)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mol /L的NaCl溶液100 mL,回答下列问题:1.主要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需要的玻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mol /L的NaCl溶液100 mL,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仪器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
2.配制步骤
(1)计算:根据n=c·V,m=n·M ,则m(NaCl)=__________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NaCl固体__________g。
(3)溶解: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并冷却至室温。
(4)移液:
(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都注入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距容量瓶颈刻度线1 cm~2 cm时,
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右图是该同学转移溶液的示意图,指出图中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遇到下列情况,对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写“偏高”、“偏低”或“不变”)?
①为加速固体溶解,可稍微加热并不断搅拌。在未降至室温时,立即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定容。              
②溶解的NaCl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后未洗涤烧杯:              
③定容后,加盖倒转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             。
答案
1.主要仪器:100 mL容量瓶。2.配制步骤:(1)5.85 。(2)5.9 。(3)转移液体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容量瓶用的是150 mL应该用100 mL。 3.误差分析:①偏高。②偏低。③偏低。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室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溶液。需要的主要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有容量瓶(指出规格)。2.配制步骤。(1)计算:根据n=c·V,m=n·M ,将数值代入计算出m(NaCl)=5.85g。(2)称量:由于托盘天平只能读到0.1g,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NaCl固体5.9g。指出图中的错误:转移液体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容量瓶用的是150 mL应该用100 mL规格的。根据误差分析:
,①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在未降至室温时,立即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定容。实际体积小于100 mL。即V减小了,n不变,故C偏高了。②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后未洗涤烧杯,在烧杯中会残留较多的溶质致使n减小,V准确,故C偏低了。③定容后,摇匀后,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实际上V增大,n不变,故C偏低了。
点评: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以及配制步骤,还有误差分析。这是高考的常考点。希望考生加以记忆。
举一反三
(10分)某同学用18 mol/L的浓硫酸配制200mL 0.9mol/L的稀硫酸,并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量取浓硫酸      mL(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配制该稀硫酸时使用的仪器除量筒、烧杯、200mL容量瓶外,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            等。
(3)容量瓶是一种颈部细长的梨形瓶,由于其颈部细长,所以在向容量瓶中移入液体时,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有人建议将容量瓶的瓶颈改粗,对该建议的正确评价是(   )
A.可以按此建议改进,便于使用容量瓶
B.不能按此建议改进,因为会降低容量瓶的精确度
C.如果加粗瓶颈,可将原来刻在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改刻在容量瓶的瓶身上
D.不必加粗瓶颈,因为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液体倒出瓶外,不会对溶液的浓度产生太大影响
(4)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因素对所配制的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
若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则所得溶液浓度    0.9 mol·L-1(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    0.9 mol·L-1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分)现用Na2CO3固体配制500 mL 0.200 mol·L-1的Na2CO3溶液。可供选择的仪器有:①胶头滴管;②烧瓶;③烧杯;④ 药匙;⑤玻璃棒;⑥托盘天平;⑦漏斗。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仪器中,在配制Na2CO3溶液时不需要使用的有        (填代号),还缺少的仪器是           (写仪器名称)。
(2)经计算,需Na2CO3固体质量为      
(3)将所配制的Na2CO3溶液进行测定,发现浓度小于0.200 mol·L-1。请你分析配制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偏低的原因         
A.定容时俯视液面B.配制时容量瓶没有干燥
C.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D.称量时砝码位置放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某学生做浓硫酸性质的实验: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块很小的铜片,再加入2mL浓硫酸,然后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把一小条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放入带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中。塞紧试管口,在玻璃管口处缠放一团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加热试管,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管中的液体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滤纸条的变化为               ,待试管中反应停止后,给玻璃管放有蘸过品红溶液的滤纸处微微加热,滤纸条的变化为             
(3)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团作用是                                        
(4)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可用下列反应中的         来表示。

(5)浓硫酸有许多重要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A.酸性B.脱水性C.强氧化性D.吸水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手持技术又称掌上技术,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成
的定量采集各种常见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某研究小组利用手持技术,获得8.34gFeS04·7H20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78℃时固体物质M的化学式:             
(2)取适量380℃时所得的样品P,隔绝空气加热至650℃,得到一种固体物质Q,同时有两种无色气体生成且两种气体的组成元素相同,摩尔质量相差16,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验证(2)中生成的气态物质,并测定已分解的P的质量(不考虑装置内空气的影响)。

①试剂X的名称是             
②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c            
③充分反应后,利用装置Ⅲ中圆底烧瓶内混合物测定已分解的P的质量,其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向圆底烧瓶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直至沉淀完全;第二步:过滤混合物,在过滤器上将沉淀洗净后,烘干并冷却至室温,称重。第三步:继续烘干、冷却并称量直至连续两次 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若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为Wg,则已分解的P的质量为                 (填计算式)。
④上述测得P的质量比实际分解质量要小,原因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配制100mL0.5mol/LNaOH溶液的操作有 ①计算 ②冷却 ③洗涤 ④溶解 ⑤转移 ⑥称量 ⑦定容,次序正确的是
A.①⑥③②⑤④⑦B.①⑥④⑤②③⑦
C.①⑥④②⑤③⑦D.①⑥③④⑤②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