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
题型:浙江省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汽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丙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_____________。 A.KCl B.KNO3 C.Na2S D.CuO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Na3N; (2)N2O+CO2+H2O==2NaHCO3 (3)6Na+Fe2O3=3Na2O+2Fe;避免分解产生的金属钠可能产生的危害 (4)BD (5)可溶性盐的成分可能是Na2CO3,或NaHCO3,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生成物,加热至恒重后,如试样无失重,则为Na2CO3;如加热后失重,根据失重的量在试样总质量中的比例,即可推断出试样为NaHCO3,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 |
举一反三
为探究外界条件对H2(g)+I2(g)2HI (g) △H<0 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下表所示实验 |
|
|
(1)完成上表中的空格。 (2)实验Ⅰ中,I2的物质的量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
|
根据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0~1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ν(HI)= _________。 ②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实验Ⅱ、Ⅲ中I2的物质的量浓度(c)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并进行必要的标注。 ③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加入1molH2,反应速率____________(选填“加快、减慢、不变、不确定”)。 ④该同学还想用此反应研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请问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_________(填“能”、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
|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得现象是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得现象是_______________,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
|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__________________。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人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3+,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
|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
|
(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挤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为保证在装置4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装置3应装入_________;若取消3,在4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氨催化氧化,也可用装置5替换装置_________(填装置代号);化合物X为_________(只写一种),Na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