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材料一: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材料中“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自然经济”到“新经济的萌芽”这种变化在明清思想上的反映。(4分)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2分)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的全球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6分)
答案

(1)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表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2分)
(2)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分) 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2分)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2分)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近代化之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
A.正确
B.错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高一某班组织知识竞赛,从课文中摘录了部分文字,请按文字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排列顺序(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以牛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④①②③B.②③④①C.④①③②D.④②③①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A.私营手工业发达B.官营手工业兴盛
C.雇佣关系出现D.家庭手工业普及
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三
回答: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
(2) 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