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

(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 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 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答案
(1)制度指科举制。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内容变化: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原因:随着西方的不断入侵,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不断传播;先进中国人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探索
(3) 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民主科学思想的深入传播。
(4)经济:中国古代是指治国的才干,如:经世济民;现代主要是指财力、物力或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中学:清末称我国传统的学术“叫“中学”,区别于西学;现代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粉丝:最初是中国的一种食品,现在被引申为支持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问主要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主要有:世袭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符合“科学”这一词汇的只能为科举制。“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中求理的方法,其目的不言而喻。第二问依据“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归纳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中国人思想变化的原因从经济、政治、主观条件、思想基础四个方面归纳。第三问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原因,主要从经济、思想、推动其变化的外部条件等方面归纳。第四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选官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思想近代化潮流;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举一反三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
A.秦朝确立郡县制B.隋朝创立科举制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除丞相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写道:“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材料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有关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实行于汉初和元朝
B.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对中央集权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
C.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是吸取和借鉴了前朝的教训
D.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是承袭前王朝的政治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