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摘自《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

(1)特点:唐代改革科举制强调贤能治国,唯才是举;多种途径方式选拔人才;录取人数和考试科目增加。(9分)
(2)作用: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中可以概括归纳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两段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举一反三
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元政府设置了一个东西延伸的带状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将两个大的蒙古都万户府重兵驻扎于此。另外,又将秦岭、汉中、北川的险地划归陕西行省,也驻有一个蒙古都万户府。元政府上述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保障首都安全B.就近指挥,防止江南四行省反抗
C.实现以北制南D.以山川形便划行省界,防止割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学者陈峰认为:“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循规蹈矩、怯懦无能、精神萎靡的群体。”这种历史现象在下列哪个朝代尤为明显
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归田录》记载:……宋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酒店遍布大街小巷,官员却不敢进酒店吃喝。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论公款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这个记载说明宋朝
A.遏制官吏横征暴敛B.注重防止官员腐败
C.草市有完善的饮食服务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描述的制度在隋唐时期体现为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C.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