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

《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行中书省”可以看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由“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无不领之”,说明行省长官的权力很大,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元的中央集权统治。由已学知识可知行省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受到中央的限制,因此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选D。
举一反三
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B.设三省六部,分散相权
C.施行科举制D.设立军机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元朝疆域》图看,元朝宣政院管辖的地方有今天的
A.台湾B.河北、山东C.西藏D.新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2) 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循环,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
材料四: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3)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