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26分)材料一、《汉书·地理志》称:“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开创的设置十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称:“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开创的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 材料三、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金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四、元朝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以山川形便为原则,却以犬牙交错为原则。正如清人储大文所说的,元朝行省“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障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魏源:《圣武记》卷12)。” 材料五、“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薄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注: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2“郡县论九篇”,中华书局,1959年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何种变化?(3分) (2)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离不开经济控制、分权监督和军事管制。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和宋朝对地方是如何实行经济控制、分权监督的。(8分) (3)材料四所说的元朝行政区域的划分有何特点?(3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3分)产生什么负面作用?(3分) (4)材料五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6分) |
答案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确立(3分) (2)西汉:汉武帝统一铸钱,盐铁官营;设置十三州部刺史监督地方郡国(4分) 宋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设通判制约知州(4分) (3)元朝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以山川形便为原则,却以犬牙交错为原则。(3分)削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分)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军事防守(3分) (4)弊端: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自主性;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6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中的“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可知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了。 (2)西汉:由材料二中的“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可知当时采取的对地方监督的措施是“设置十三州部刺史监督地方郡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实行经济控制是靠“统一铸钱,盐铁官营”。宋朝:由材料三中的“财也收了”可知实行经济控制的措施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对地方的监督采取的措施是“设通判制约知州”。 (3)特点:从材料四中可以得出答案。目的:应该从元朝维护统治的角度去考虑,而材料说的是对地方行政区划设计的目的,当然应该从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来看,即加强中央集权。负面作用:材料所述“……之险失”实际上指出了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不利于军事防守;另外还可以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的话,山南北和水南北等设置真是不利于农业生产,另外区域内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都不方便。 (4)弊端:材料五中“其专在上”、“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可知其弊端是“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途径:从材料五中的“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以得出答案。 |
举一反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们要讲的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汉密尔顿从来不曾期待不完美之人制出完美之物。他说:一切经过集体讨论制定的方案均为各种意见的混合体,必然混杂每个个人的良知和智慧,错误和偏见。将十三个不同的州以友好、联合的共同纽带联结一起的契约,必然是许多不同利益与倾向互相让步的结果。此种原料安能制出完美无缺的成品? ——摘自刘建湘《美国宪法的商谈原理》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4分)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87年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8分) |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度的存在 | B.中央集权的削弱 | C.官僚政治的弊端 | D.行政效率的低下 |
|
《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的三公A.务虚不务实 | B.是秦汉时期三公制度的强化 | C.履行丞相职责 | D.负责军事、行政与司法大权 |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有下下考者,解任。”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是A.推动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 B.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益 | C.使名门望族成为最大受益者 | D.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