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材,庶可救其不逮。”材料表明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材,庶可救其不逮。”材料表明范仲淹强调A.科举制应以辞赋取进士 | B.科举制考经邦济国之术 | C.改革以发展经济为核心 | D.科举制导致“天下乏才”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出,范仲淹认为“以辞赋取进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他主张教育应“教以经济之业”,科举制“取以经济之材”。故选B;A、C、D与材料主张不符合。 点评: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高考重点考查科举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
举一反三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存在。下列各项中,能直接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太尉 | B.宋朝设立三司使 | C.元朝设立中书省 | D.清朝设立军机处 |
|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结合材料一,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原则所产生的历史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6分) |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 C.汉武帝贪财暴虐 | 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4分)分别概括其主要做法?(4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2分),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