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来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 ] |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
答案
C |
举一反三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演进过程,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人类文明的显著变化发生在16世纪以后,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条款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推动“生机勃勃的新欧洲”“崛起”的政治、经济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着过去”到“开眼看世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的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今天我现了什么新趋势?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 |
[ ] |
A.二牛一人犁耕法
![](http://img.shitiku.com.cn/uploads/allimg/20200209/20200209202534-13842.png) B.骨耜
![](http://img.shitiku.com.cn/uploads/allimg/20200209/20200209202534-79721.png) C.翻车
![](http://img.shitiku.com.cn/uploads/allimg/20200209/20200209202535-83321.png) D.曲辕犁
![](http://img.shitiku.com.cn/uploads/allimg/20200209/20200209202535-38551.png) |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 ]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
![](http://img.shitiku.com.cn/uploads/allimg/20200209/20200209202504-68333.png) |
材料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
——《墨子·非乐上》 |
材料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
——白居易《朱陈村》 |
材料4:我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古代和中世纪高得多。西欧粮食收获量和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 则为44-200倍。据《补农书》记载,明末清初嘉湖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市亩901-1126市斤,比现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水稻产量还 高。 |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
(1)材料1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 (2)材料2、3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3)材料4给了我们什么历史信息? (4)某学生探究小组欲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进行探究,请你为其提供下列帮助拟定一个探究题目。 |
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
[ ] |
A.曲辕犁 B.耧车 C.二牛一人耕作法 D.铁犁冠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