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是古文,对学生难度较大,原文的大意为: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凹下之处,而不种在高出的亩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高处,而不种在凹下的小沟里。播种前要耕五次地,之后要锄五次地,一定要仔细地做彻底。种植深浅的标准,用润泽的土为宜,不许滋生杂草,不许有螟蜮一类的害虫出现。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 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举一反三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和核心,催生了大量的农学专著,下列对古代农学专著说法正确的是
A.秦代的《吕氏春秋》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
B.汉代的《四民月令》详述了农业种植的方法
C.元代王桢《农书》中记载了浇灌工具水排
D.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是古代农业的总结性专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下列哪种现象最能反映材料中观点(  A)
A、男耕女织、分工明确                 B、人们以麻布为主要衣料
C、中国古代经济比外国发达             D、小农经营、自给自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国语·齐语》记载:“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这一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A.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B.“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
C.铁制农具的生产和使用D.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   )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