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还出土了一批幼体猪骨,这不能说明的是A.黄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C

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还出土了一批幼体猪骨,这不能说明的是A.黄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C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还出土了一批幼体猪骨,这不能说明的是
A.黄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C.我国北方以粟为主要农作物
D.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业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说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粟是我国北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出土了一批幼体猪骨”,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业。水稻种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
点评: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经过先民创造性的劳动,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举一反三
《后汉书》记载:“先是,(庐江)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的贫乏    B.生产技术的落后
C.灌溉技术的落后D.农民意识的落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红……”(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发展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3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答出2例)(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