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  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的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精神和理论的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是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字经历演变的历程;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5分)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文化能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3分)
答案
(1)因素:自然因素有山脉、太平洋、沙漠和草原等;人为因素有长城。影响:使中国较少面临外来入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中外之间的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分)
(2)因素: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作物品种改良;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学著作的问世;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8分,学生答上4点即可得满分)
(3)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分)作用: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3分)
(4)原因:环境上的封闭性;以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文字、学说理论和考选用人制度三大要素构成生命力特强的内聚性。(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2)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3)回答文字发展的历程可结合教材知识得出;评价科举制时注意材料中的角度。(4)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影响文化连续性的因素,“保持连续性”说明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并与经济形态有关,同时注意材料三中的文字与用人制度的特点。
点评:中国传统文明与中国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多样,在稳定中国的社会秩序、保证政权持续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往。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但是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创造中国的独特的发达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特色的文明的形成。
举一反三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山东是产粮大省。远古时代,山东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
A.小麦和水稻B.小麦和粟C.玉米和水稻D.玉米和甘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 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④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有关“公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  ③春秋时期,井田制最终崩溃              ④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