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卷八材料二:东
题型:0115 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
——《墨子》卷八 |
材料二: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 |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
材料三: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影响: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生产资料基本归农民所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经营模式多元,产品种类繁多;精:工艺先进,产品精美;远:走向世界,影响深远。 (3)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以大国自居,施恩与藩属);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 |
举一反三
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
[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 |
[ ] |
A.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性 B.小农经济受天灾的危害 C.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 D.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树嫁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 |
[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
[ ] |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C.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D.经济停滞,文化倒退 |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展现了一幕幕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画作《姑苏繁盛图》描绘了“……入姑苏郡城。其间……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图中人物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者多达12000余人;河中船帆如云,近400条;文化戏曲场景十余处,充分展示了清朝兴盛时期苏州高度文明的盛况。 |
(1)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何没有促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
(2)材料二描述的场景发生在哪个世纪?与电力时代相比,这个时期西方的发明之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三 下表是某个家庭l970年的有关材料: |
|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深受苏联影响。材料三中的票据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什么内容与弊端?为了解决材料中的问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前30年比后30年好。 |
(4)请就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